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小儿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DFI)的治疗效果.方法5例小儿血液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例,重型再障2例,恶性淋巴瘤1例;DFI感染种类曲霉素1例,热带白色念珠菌1例,念珠菌1例,余为临床诊断;L-AMB静滴从0.5mg/kg*d增至4mg/kg*d,使用达6周者3例,1周~10d者2例.结果4例治愈,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主要副作用为高热、寒战等,1例出现肾损害.结论L-AMB治疗小儿DFI无严重的副作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2.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陈纯  罗向阳  麦贤弟  檀卫平  张玉兰 《新医学》2002,33(10):593-595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确诊为MP感染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42例(47%),3岁~5岁32例(36%),5岁以上15例(17%)。婴幼儿以发热、肺部表现为主,其中表现为喘息者18例(43%)。MP感染并发肺外表现者以年长儿多见,且主要损害神经、血液、泌尿、心血管、消化等系统,表现为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肾炎、胸腔积液、心力衰竭及肝功能损害等。结论:儿童婴幼儿感染MP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各异,有肺外表现者可涉及各个系统,提示对以喘息和肺外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MP感染,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33.
汪慧  王大虎  陈纯  张周斌  李铁钢  王鸣 《疾病监测》2016,31(10):838-842
目的 了解广州市腹泻监测病例中诺如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4-2015年选取广州市两家医院的门诊科室作为监测哨点,每间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岁以下和5岁及以上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各3份,将采集的标本送至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集2014-2015年广州市报告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数据,开展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腹泻标本732份,诺如病毒阳性136份,阳性率为18.58%。各年龄组诺如病毒阳性率不同(2=20.39,P=0.001),其中5岁以下年龄组最高(24.2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GⅡ组133份(97.80%),GⅠ组3份(2.20%)。分别对2014年(4份)及2015年(5份)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提示,2014年诺如病毒流行株以GⅡ.4 Sydney_2012变异株(75.00%)为主,2015年以GⅡ.17变异株(55.60%)为主。2014-2015年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其中14(60.80%)起由GⅡ组引起。结论 广州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毒株仍以GⅡ组为主,其中2014年优势毒株为GⅡ.4 Sydney_2012变异株,2015优势毒株为GⅡ.17变异株。  相似文献   
34.
付秀全  陈纯  王淳  张标  廖断修 《四川医学》2010,31(10):1501-1502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头颅CT证实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CT片定位下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微创穿刺引流术。结果所有42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首次引流量35%~70%,术后引流时间2~8d,拔管前复查CT血肿完全消失33例,大部分消失9例,无颅内积气、颅内感染、再出血等并发症,41例患者痊愈,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微创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患者家属易于接受,基层医院即可开展,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双肽[N(2)-L-alanyl—L—glutamine;dipeptide grutamine;dipeptiven,DPT]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儿并发症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3月至2007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疾病种类作分层抽样分为谷氨酰胺双肽组(DPT组,n=28)和对照组(n=28)(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DPT组患儿除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外,每天给予谷氨酰胺双肽,剂量为1.5mL/(kg·d),共计21d。对照组采用不含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检测DPT组和对照组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前1天、第7、第14、第21天患儿体重、肝功生化、血常规,并对造血干细胞植入和移植后30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DPT组发生肠炎为12例,对照组为26例,两组比较,DPT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的腹泻、腹痛、呕吐、口腔溃疡持续时间,腹泻、腹痛、呕吐次数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生鹅口疮、肛裂等持续时间比较,DPT组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长期发热(≥14d)为2例,对照组为10例,两组比较,DPT组的发热总持续时间、最长持续发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每天最高体温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发生口腔溃疡为14例、鹅口疮为4例、肛裂为3例、血真菌培养呈阳性为0例、血细菌培养呈阳性为6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9例、5例、1例、1例和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为(20.0±7.1)d、入无菌层流室治疗时间为(20.2±6.7)d,对照组分别为(25.4±6.4)d和(24.1±6.9)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PT组造血干细胞植入成功为22例,对照组为21例;DPT组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为3例、肝静脉闭塞病(venous occlusive disease,COD)为0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和1例,两组移植成功率和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DPT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植入时间为(15.3±5.1)d,血小板(plateiet,PLT)植人时间为(29.0±14.4)d,对照组分别为(16.2±5.8)d和(32.5±18.6)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在DPT组患儿应用谷氨酰胺双肽的第7、第14、第21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葡萄糖(glucose,Glu)、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白细胞、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应用谷氨酰胺双肽的第7、第14、第21天,DPT组患儿的体重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下降幅度较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于第21天,DPT组患儿平均体重已恢复至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水平,而对照组尚未恢复。结论谷氨酰胺双肽对造血重建恢复无影响,但能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营养状态,减少黏膜炎、肠炎的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减少长期发热发生率及发热持续时间,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无菌层流室治疗时间,同时不增加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双肽[N(2)-L-alanyl-L-glutamine;dipeptide glutamine,DPT)保护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儿肠道外器官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11月,将56例拟接受HSCT的患儿按疾病种类作分层抽样分为两组:谷氨酰胺双肽使用组(DPT组,n=28)和对照组(n=28).DPT组患儿除接受标准胃肠外营养支持外,每天给予谷氨酰胺(glutamine,Gin),剂量为1.5 mL/(kg·d),共计21 d.对照组采用不含Gin的标准化静脉营养支持.检测应用DPT前1 d、第7、14、21 d患儿体重、肝功生化、血常规,并分析造血干细胞植入和移植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DPT组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长期发热(≥14d)发生率、咽痛咳嗽时间、尿频尿痛时间、发热总时间、最长连续发热时间、平均每天最高体温、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人无菌层流房时间、体重下降幅度低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植入率、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肠道aGVHD、肝静脉闭塞病和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WBC植入时间、PLT植入时间、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注射用重组人IL-1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输注次数及需要量,DPT应用第7 d、第14 d、第21 d的肝功、血常规检测各项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PT对造血重建或aGVHD无影响;但能改善HSCT状态,减少粘膜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减少长期发热发生率及发热时间,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住无菌层流房时间.  相似文献   
37.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儿科血液区住院的5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相关特点。结果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21d。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9例;混合型12例;胆汁淤积型9例。引起肝损害的药物:MTX相关23例(46%),MTX与6MP合用所致15例(30%),L-ASP引起者5例(10%),Ara-c引起1例(2%),多药物综合作用6例(12%)。治疗及转归:停药或减量用药;并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本组患者均治愈。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以急性肝损害常见,肝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与药物有关。早期发现及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有重要应用意义. 目的:观察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对象:选择1998-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HSCT中心88例接受脐血移植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男49例,女39例,年龄2~18岁,平均8.0岁. 所有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方法:①患儿预处理方案主要有环磷酰胺(120~200 mg/kg)和马利兰(Bu,14~20 mg/kg)组成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及环磷酰胺联合全淋巴照射(2-8Gy)或全身照射(2-8Gy)组成的放疗方案.②按文献[7]及[8]标准诊断及对出血性膀胱炎分类;观察患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分析年龄、性别、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移植病种、移植类型、移植方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③治疗与转归.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患儿8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16例(18.2%,16/88)患儿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其中轻度11例(68.7%),重度5例.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有血尿,其中典型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8例(50.0%);肉眼血尿10例(62.5%);11例蛋白尿( ~ ),7例白细胞增高.③治疗与转归:所有出血性膀胱炎患儿均痊愈,病程2~53 d.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危险因素:受者移植年龄≥6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岁、GVHD阴性及巨细胞病毒未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结论:①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预后多良好.②受者移植年龄≥6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广东省广州市气压、气温、气湿、降水量、日照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对虫媒传染病消长的影响。方法 根据广州市2011-2014年虫媒传染病发病数据和同期气温、气湿等气象数据,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温与登革热(RR=1.013)、恙虫病(RR=1.013)发病呈正相关,与流行性出血热(RR=0.998)发病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登革热(RR=0.916)发病呈负相关;降水量与登革热(RR=0.998)发病呈负相关;平均风速与登革热(RR=0.951)发病呈负相关;日照时数与登革热(RR=1.006)、恙虫病(RR=1.002)发病呈正相关;而各气象因素对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影响均较小。日平均气温达到27.7℃时,登革热滞后0 d RR值最大为5.95;日平均气温为28.0℃时,恙虫病滞后5 d RR值最大为4.20;日平均气温为15.2℃时,流行性出血热滞后10 d RR值最大为1.00。结论 气象因素会影响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其中气温、气压是影响多数虫媒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llo-HSCT后EBV相关性PTLD(EBV.PTL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危)(ALL—HR)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3例,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UCBSCT)1例。结果4例患儿分别于allo.HSCT后第53、101、22、42d发生PTLD。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移植前均EBNA-1-IgG(+)、VCA.IgG(+);移植后EBV.DNA1.69×10^4~8.62×10^8 copies/mL。经淋巴结病理活检确诊为EBV-PTLD,其中1例为T细胞来源,3例为B细胞来源。例1予减停免疫抑制剂、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OP方案化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U)治疗,PTLD反复且发生严重皮肤GVHD、肺部感染,移植后第193d死亡。余3例予减停免疫抑制剂及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表现消失且EBV.DNA转阴,分别随访17、12、7个月均无病存活。结论动态监测EBV—DNA对PTLD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减停免疫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EBV-PTLD疗效明显。化疗可导致严重感染,DLI治疗存在严重GVHD危险,不宜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