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氙气延迟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n=16):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氙气延迟后处理组(I/R+Xe组)、脊髓缺血再灌注+PI3K/Akt阻断剂组(I/R+wortmannin组)、脊髓缺血再灌注+阻断剂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组(I/R+DSMO组)、脊髓缺血再灌注+PI3K/Akt阻断剂+氙气延迟后处理组(I/R+wortmannin+Xe组)、脊髓缺血再灌注+阻断剂溶剂DMSO+氙气延迟后处理组(I/R+DMSO+Xe组)、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 h观察记录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于缺血再灌注后4 h(n=8)和48 h(n=8)行尼氏染色、TUNEL染色检测存活及凋亡指数,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在各检测时点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Akt水平显著增高(P0.05)。I/R+Xe组较I/R组大鼠在各检测时点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增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提高、凋亡数量显著减少,p-Akt水平显著增高(P0.05)。I/R+wortmannin+Xe组较I/R+Xe组大鼠在各检测时点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下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Ak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氙气延迟后处理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Ebstein畸形矫治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Ebstein畸形矫治术的麻醉处理19例。成人患者术前口服安定10mg,肌注东莨菪碱0.3mg,吗啡10mg;而12岁以下小孩诱导前肌注氯胺酮6~7mg/kg、东莨菪碱0.01mg/kg。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1—0.03mg/kg,依托咪酯0.1~0.3mg/kg,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O.1mg/kg麻醉诱导,吸入1MAC异氟醚。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0.8—2μg/ml;间断给予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0.05mg/kg。结果麻醉平稳,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围术期无一例死亡。结论采用复合麻醉药物的处理.对Ebstein畸形矫治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3.
剖宫产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产妇恢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持续硬膜外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 40例健康足月产妇 ,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为两组 :硬膜外镇痛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Ⅰ组在硬膜外腔持续吗啡与布比卡因混合液镇痛 ;Ⅱ组为病房常规哌替啶肌注组。观察宫底高度变化、阴道出血量、泌乳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满意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与Ⅱ组相比 ,Ⅰ组术后 48h内两组产妇宫底高度和恶露量无差别 ;泌乳量有一定增加(P <0 0 5 ) ;术后VAS及VCS评分优于Ⅱ组 (P <0 0 1) ;Ⅰ组血压较Ⅱ组低和肠排气时间较Ⅱ组短 (P <0 0 5 ) ,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 剖宫产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不影响子宫复原 ,可促进泌乳 ,减轻痛苦 ,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24.
罗比卡因椎管内联合麻醉对产妇皮质醇及胎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罗比卡因椎管内联合麻醉对剖宫产妇皮质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40例,随机双盲等两组。腰麻用药分别为罗比卡因(R组)或布比卡因(B组)1.0~1.5ml。术中麻醉效果下降时可从硬膜外置管中补充1.6%利多卡因。围术期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态,定时测产妇血糖、血清皮质醇浓度,评估出生时新生儿Apgar评分并行脐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术中产妇安全相关指标。如果:两组产妇术  相似文献   
25.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小儿中下腹及下腹手术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目前多用于成人手术 ,用于小儿手术国内未见报道。本文旨在评估CSEA用于小儿中下腹及下肢手术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择期行中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儿 4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CSEA和硬膜外麻醉 (EA)两组 ,每组 2 0例。手术均由一组相同外科医生操作。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 3 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1~ 2mg/kg、阿托品 0 0 1~ 0 0 2mg/kg。氯胺酮 5~ 7mg/kg基础麻醉入手术室。CSEA和EA操作前均开放一条静脉通道 ,静滴5 %葡萄糖或 5 %葡萄糖盐水 4~ 10ml·…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颅内静脉血中S-100蛋白和NSE的含量变化。方法 择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15例,于CPB开始前(A点),鼻咽温(NPT)降温稳定期(B点),复温至NPT 36℃(C点),CPB结束后30min(D点),CPB结束后4-6h(E点),CPB结束后24h(F点)经左颈内静脉逆向置管于颈内静脉球部,取血样检测S-100蛋白和NSE的含量。结果 CPB开始后病人颅内静脉血中S-100蛋白和NSE含量显著增加(P<0.01),在复温期或升停机后30min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停机后24h S-100蛋白和NSE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CPB可引起S-100蛋白和NSE的释放,提示有脑损伤发生;CPB后24h血浆S-100蛋白和NSE浓度未有显著升高者则无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初产妇40例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两组R组(n=20)腰麻用药为0.75%罗哌卡因1.2~1.4ml(9~10.5mg);B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剂量同R组.术中两组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1.6%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应,并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相似(P>0.05),但R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1);术中R组有4例(20%)发生心动过缓,B组5例(25%)出现主观气促感;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腰联合麻醉剖腹产手术安全有效,与0.75%布比卡因相比,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 0.75%罗哌卡因与 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初产妇40例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两组:R组(n=20)腰麻用药为0.75%罗哌卡因1.2~1.4ml(9-10.5mg)出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剂量同R组。术中两组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1.6%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应,并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相似(P>0.05),但R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1);术中R组有4例(20%)发生心动过缓,B组5例(25%)出现主观气促感;新生儿 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腰联合麻醉剖腹产手术安全有效,与0.75%布比卡因相比,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29.
心肌肽素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心脏瓣膜替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在体外循环停跳液中使用心肌肽素的安全性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44例(瓣膜替换组,又随机分为对照患者、用药患者各22例),CABG患者65例(CABG组,又随机分为对照患者33例、用药患者32例)。2组用药患者在麻醉后,静脉滴注心肌肽素1 mg/kg,30分钟给药完毕;第1次灌注时在停跳液中一次性加入心肌肽素2 mg/kg。2组对照患者给予相应的甘露醇。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心肌组织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受试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均康复出院。CABG组心肌组织形态学:用药患者在用药前心肌组织病变分值较对照患者显著升高(P<0.01),而用药后较对照患者显著降低(P<0.01);用药患者体外循环后心肌组织病变分值较体外循环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患者体外循环后心肌组织病变分值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P<0.01)。瓣膜替换组心肌组织形态学:体外循环前心肌组织病变分值用药患者虽高于对照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后用药患者显著低于对照患者(P<0.01);体外循环后对照患者心肌组织病变分值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P<0.01),用药患者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肌肽素在心脏瓣膜替换术和CABG患者体外循环停跳液中使用是安全的,而且对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颅内血浆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择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18例,在CPB结束后30 min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液检测S100蛋白水平。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体外循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病人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停机后颅内血浆乳酸浓度。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颅内血浆乳酸水平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