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验证Giemsa染色法标记脑组织凋亡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回笼饲养3天后灌注取脑,对大鼠脑组织切片进行Giemsa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的对比实验。结果 Giemsa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效果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表明Giemsa染色法可以较好的标记出脑组织凋亡细胞。结论 Giemsa染色法可以较好较便捷的标记出脑组织凋亡细胞,可作为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等标记凋亡细胞实验的预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22.
目的改变传统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效率,提高本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方法从6方面着手改革传统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1)重视第一次实验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2)重视实验课准备环节,定期进行集体备课;(3)要求学生实验课前预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突出形态学特点,多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强化记忆;(5)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6)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学生信息反馈。结果通过对3届1 187名学生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对实验课满意率高达98.56%,实验考试平均成绩由改革前的80分提升到90分。结论改革后的方法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5月7日,江苏盐城市区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困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24.
培养高素质的、适合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目标。也是解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现谈一谈笔者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脑出血(ICH)周围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胶原酶注入大鼠尾壳核建立ICH模型,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后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均于注射后6、24 h,3、7、14 d后处死。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并对线粒体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脑出血后24 h脑含水量开始升高,72 h达到高峰。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脑含水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及脑含水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黄芪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以Berderson评分评定行为学变化、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结果①脑出血组和黄芪组在大鼠脑出血后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并逐渐加重,48h行为学评分最高,之后逐渐恢复,至7d基本恢复正常;黄芪干预组48h、72h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脑出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脑出血组和黄芪组在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即开始增加,48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d基本恢复正常;黄芪干预组48、72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脑出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对脑出血后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含水量变化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TNF-a、IL-10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ICH)、黄芪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出血灶周围组织TNF-a、IL-10含量变化。结果 (1)ICH组和黄芪组术后6h出血灶周围有少量TNF-α阳性细胞,并逐渐增多,到24h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7d表达量明显减少;黄芪组TNF-α阳性细胞数在6、24、48、72h、7d均较脑出血组同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H组和黄芪组术后6h出血灶周围有少量IL-10阳性细胞,并逐渐增多,到7d时达高峰;黄芪组IL-10阳性细胞数在6、24、48、72h、7d均较脑出血组同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减少出血灶周围TNF-α的表达,增加出血灶周围IL-10的表达。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抑制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应用脑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出血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形态学、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实验观察.结果: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出血对照组减小;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出血对照组比较减小;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出血对照组均降低;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出血对照组比较,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核膜、内质网等结构相对完整.结论:黄芪注射液具有较好地减轻脑出血水肿及抑制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和细胞色素C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出血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黄芪治疗组又分为出血后6h治疗组和24h治疗组。选用胶原酶Ⅶ-肝素液注射到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线粒体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以及神经元内细胞色素C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出血模型组细胞色素C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ATP酶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出血模型组比较,6h治疗组及24h治疗组的细胞色素C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ATP酶的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6h治疗组与24h治疗组比较,细胞色素C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P酶的活性6h组高于24h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进行干预可减少脑出血灶早期神经元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提高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脑出血灶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并且出血6h用药较出血24h后用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和细胞色素C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出血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黄芪治疗组又分为出血后6h治疗组和24h治疗组。选用胶原酶Ⅶ一肝素液注射到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线粒体Na^+-K^+-A11P酶和Ca^2^+-Mg62^+-ATP酶的活性,以及神经元内细胞色素C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出血模型组细胞色素C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ATP酶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出血模型组比较,6h治疗组及24h治疗组的细胞色素c表达均明显减少(P〈O.05),ATP酶的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6h治疗组与24h治疗组比较,细胞色素C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P酶的活性6h组高于24h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进行干预可减少脑出血灶早期神经元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提高Na^+-K’-ATP酶、Ca^+-Mg^2^+-ATP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脑出血灶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并且出血6h用药较出血24h后用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