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41.
目的 评价强骨膏方对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就诊的120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7.67±2.86)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强骨膏方组(60例)和阿仑膦酸钠组(60例),均干预1年。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量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INP)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等骨转换指标水平。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采用SF-36量表(中文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后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评分量表由36个详细条目组成。 结果 共108例患者完成研究,强骨膏方组56例,阿仑膦酸钠组52例。治疗1年后,2组组内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组间血清PINP、β-CTX水平及其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组内治疗前后患者髋部、腰椎骨密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治疗后组间腰椎(P<0.001)、髋部(P=0.022)骨密度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强骨膏方组优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前,强骨膏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患者的SF-36评分分别为(112.38±2.13)分、(111.79±2.06)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于治疗1年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强骨膏方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阿仑膦酸钠组。 结论 采用强骨膏方治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血清骨转换水平改善腰椎、髋部骨密度,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总结两种外科分流手术方法治疗HIV相关性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所致颅内高压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HIV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所致颅内高压患者34例,总结分析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比较导航下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的疗效。结果 34例患者表现为头痛,20例患者有呕吐症状,3例出现视力下降、2例癫痫发作。所有患者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14例行导航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头痛及恶心、呕吐症状全部明显缓解。20例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1例术后第2天头痛症状再次加重,6例患者出现体位性不适,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颅内出血、感染及脑疝发生。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 501)。结论导航下脑室-腹腔分流术与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均可明显改善HIV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所致颅内高压,导航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并发症相对更少,潜在脑疝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43.
<正>患者,男,68岁。因体检发现左肾铸型结石伴左肾积水11 d于2013年11月12日入院。体格检查:左腰部轻度叩击痛,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彩超检查提示左肾内多个最大直径约1.7 cm的强回声团伴声影,集合系分离暗区3.6 cm。IVU+KUB示左肾区域肾盂肾盏高密度影,最大直径约6.6 cm,左肾盏明显扩大,输尿管未见异常。全麻下行左侧经皮肾镜碎石术,于左侧第12肋下定点穿刺,扩张至F16,置  相似文献   
144.
儿童髋关节滑膜炎(transient synovitis of the hip in children,TSH)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儿童髋关节疼痛、跛行的最常见病因。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达成共识,在治疗方法上亦未形成统一标准。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与细菌或病毒感染、髋关节外伤、过度疲劳、变态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多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皮肤牵引、物理疗法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但其药物毒、副作用及手术风险等负面问题正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在于儿童正气不足,复感外邪,痹阻于髋部而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熏蒸、膏药外敷、药膏涂擦等)或二者相结合进行治疗。笔者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有价值文献并进行筛选、总结。研究结论提示:中医药为主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效果显著、安全简便,在治疗方法和疗效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现从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的病因病机,诊断,中医内治为主治疗,中医外治为主治疗,中医药为主、内外兼治五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利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组织追踪技术评估高原低氧环境下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 SE)对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后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索SE提升PAH后左心室功能的潜在机制。材料与方法 46只雄性SD大鼠于购置第二日从成都(海拔500 m)陆运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原动物实验室(海拔4250 m),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 MCT)组,n=20]和治疗组(SE组,n=16)。高原低氧环境下饲养28周后,MCT组和SE组大鼠均接受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的MCT以建立PAH模型,而对照组则接受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一周后,SE组大鼠通过灌胃方式给予0.7 mg/kg的SE持续治疗一个月,对照组和MCT组进行常规饲养。干预完成后将大鼠运回成都。随机从三组中各选取8只大鼠进行CMR成像,以评估左心室功能、应变和T2弛豫时间。CMR扫描结束后取材大鼠心脏组织和血液分别进行病理、血生化检测。结...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分析腹腔镜手术联合胆石片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126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和手术联合药物组,各63例.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手术联合药物组采取腹腔镜手术联合胆石片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手术联合药物组手术出血、手术时间与外科手术治...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分析经楔前叶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病变的方法及预后。方法 以2017-01—2022-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顶枕开颅经楔前叶入路的20例侧脑室三角区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病变全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18例为脑膜瘤,1例为动静脉畸形),1例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脑梗死。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部分性感觉性失语(失认),经治疗后逐渐好转;1例术后继发癫痫发作,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抗癫痫治疗,控制良好;1例术后颅内感染,抗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其余患者均无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失语或偏盲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12个月,复查头颅增强磁共振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生长,所有患者均回归正常生活、工作。结论 经楔前叶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病变具有微创、直接暴露肿瘤供血动脉、视野清晰等优点,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探讨miR-181a-5p、miR-126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活动期IBD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IBD类型分为溃疡性肠炎(UC)组(60例)和克罗恩病(CD)组(40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50名健...  相似文献   
149.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老年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在今后几十年将大幅增加, 其不良后果包括更高的跌倒、骨折、虚弱和死亡风险。尽早对肌少-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和干预治疗, 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分子机制、不良后果及可能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分析膀胱癌组织中miR-144、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 T1)及睾丸蛋白聚糖(SPOCK1)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病人96例,膀胱电切或膀胱根治性切除留取膀胱癌病人新鲜肿瘤组织(肿瘤组)及距离肿瘤边缘>2 cm癌旁正常组织(癌旁组)标本,各5 mg。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不同组织中miR-144、MALAT1及SPOCK1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44、MALAT1及SPOCK1在不同膀胱癌病理特征中表达情况,绘制ROC曲线,检验miR-144、MALAT1、SPOCK1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96例病人均在本院进行外科手术+术后辅助化疗,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等方式对病人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22年1月30日,比较不同预后者miR-144、MALAT1及SPOCK1的表达。结果 肿瘤组中MALAT1及SPOCK1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而miR-144相对表达量则低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者miR-144表达低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