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目的 确定铜锈环棱螺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粪便 ,分 2批对铜锈环棱螺进行人工感染试验。 2次定性感染成功后 ,再捕捉现场的铜锈环棱螺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然后从铜锈环棱螺中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感染大鼠 ,以证实之。结果  2批铜锈环棱螺均检及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 ,感染率分别为 34.31% (35 / 10 2 )与 34.15 % (42 / 12 3) ;闽侯、连江两县现场标本的自然感染率 ,分别为 3.85 % (2 / 5 2 )与 2 .37% (5 / 2 11)。分离的第 3期幼虫感染大鼠 ,亦获得发育成熟的成虫。结论 铜锈环棱螺经人工和自然感染调查 ,证实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良好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72.
福建省发现首例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例, 采用口服吡喹酮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对福建省北部的松溪与邵武两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蟹类宿主调查.方法 现场采集溪蟹,进行分类鉴定,除留模式标本及 "国家自然资源平台"标本外,其他的均作并殖吸虫囊蚴检查,模式标木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果 发现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 两新种,即林氏华南溪蟹和沈氏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体型相对较大,雄性第一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附近,未抵达第四五胸甲缝,末第二节约当末节长的1.3倍,末节内末角不显突出,呈圆钝的方形,外末角呈牛角状,末部弯曲,指向腹外方等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南城华南溪、中型华南溪蟹和崇仁华南溪蟹鉴别.沈氏华南溪蟹雄性第一腹肢未节较窄小,末端尖细,第一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抵达第四五胸甲缝,末节内末角呈圆钝形,内末角低平而不显突出,外末角呈长角状.末第二节为末节长的1.9倍,末节与末第二节相接处显著膨隆,为末节中段宽的1.8倍等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贵溪华南溪、黎川华南溪蟹和弋阳华南溪蟹鉴别.两地新种蟹体内分别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8.75%(3/16)和21.43% (3/14).结论 福建省北部的松溪与邵武两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发现华南溪蟹属两新种.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不同孳生环境广州管圆线虫的动物宿主感染与感染因素。方法按不同孳生地分段(处)采螺与蛞蝓,用组织捣碎匀浆法及过筛沉淀法检查,调查不同孳生地软体动物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与相关因素情况。结果大瓶螺调查点小湾水沟A2段感染率为72.63%,其余3段感染率10.77%--37.50%;公园池塘B1处感染率为41.15%,其余3处感染率5.72%--15.77%;温泉水沟2005年和2006年感染率分别为62.12%与24.08%。褐云玛瑙螺调查点湖美、莲塘、彭美感染率分别为76.05%、33.87%和27.85%。高突足襞蛞蝓调查点湖美、莲塘、彭美感染率分别为45.46%、22.77%和14.92%;高突足襞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和黄蛞蝓感染率分别为27.92%、4.35%与5.13%。结论各调查点(段或处)感染率差异,显示不同孳生地各类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微型生态环境特征。除自然环境因素外,人为及相关因素也直接影响其感染。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结论 闽江流域部分地区溪蟹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群的感染。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福建省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于2019—2021年在福建省沿海的闽东、闽中、闽南等3个渔场分别随机选取2个沿海城市为调查点,选择港口、码头、海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随机采购不同种类的海鱼样品。海鱼解剖后,取腹腔内容物,于体视显微镜下挑取幼虫并鉴定,计算不同鱼种和不同渔场的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共采集海鱼32种515尾,其中20种183尾海鱼检出异尖线虫幼虫,鱼种感染率为62.5%(20/32),海鱼总感染率为35.5%(183/515)。其中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鳓鱼(5/5)、鮸鱼(5/5)、鳀鱼(5/5)、带鱼74.7%(65/87)、马鲛鱼66.7%(32/48)、斑鱾(4/6)、黄姑鱼(3/7)、白姑鱼36.4%(8/22)、包公鱼37.5%(9/24)、海鲫鱼34.7%(33/95)。不同鱼种的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70,P<0.05)。闽东、闽中、闽南3个渔场的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分别为43.1%(72/167)、28.3%(66/233)、39.1%(45/115)(χ2=1...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比较直接组织匀浆法和肺检法检测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检出率, 寻找简便快捷适合不同场境的检测方法。方法 在前辈报道已确认的疫区的水塘、沟渠、河流边等环境,捕捞收集福寿螺。每只螺逐只称重后,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先用肺检法镜检每只螺肺囊内是否有结节进行初筛,把结节用解剖针挑出单独压片用显微镜查找虫体,并在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然后再把肺囊和螺肉一起用组织匀浆法复检。结果 共检测330只福寿螺,组织匀浆法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福寿螺63只,检出率为19.1%(63/330),肺检法查见结节的福寿螺52只,检出率为15.8%(52/330),其中肺检法查见结节并查到幼虫的福寿螺36只,其匀浆法也全部阳性,符合率100%(36/36);肺检法查见结节但未查到幼虫的福寿螺16只,其中有6只匀浆法阳性,10只匀浆法阴性,错检率19.2%(10/52 );肺检法未查见结节福寿螺278只,但用匀浆法检查有2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漏检率7.6%(21/278)。匀浆法与肺检法(以查见结节判定阳性为标准)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P= 0.26,P>0.05)。匀浆法与肺检法(以查到幼虫判定阳性为标准)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03,P<0.01)。两种方法对不同体质量的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肺检法2种判定方法在检测大螺(≥25 g)时与匀浆法比较其检出率之间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χ2=2.58,P=0.108),但在检测小螺(≤10 g)方面与匀浆法比较其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2)。结论 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组织匀浆法相比, 在检测大螺方面方法简单所需仪器设备更少,其检测速度更快, 适合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现场调查。而直接组织匀浆法灵敏度高,能直观地显示虫态与活度,虫体活力强,检出率高,更适合用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