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肠道肠三叶因子mRNA表达变化及乌司他丁对其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预处理组及治疗组(n=15)。后三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预处理组在CLP前2h经尾静脉注射UT125,000u/Kg,治疗组在CLP后2h经尾静脉注射UT150,000u/Kg。于模型建立后12h取回肠黏膜,观察其病理改变并以RT—PCR法检测TFF3mRNA的表达。结果TFF3mRNA在脓毒症组显著下降(P〈0.05),预处理组及治疗组较脓毒症组有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组较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TFF,mRNA表达明显下降,乌司他丁可显著上调其表达,保护肠黏膜,预防用药较治疗给药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急性苯丙胺类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急诊科诊治的急性苯丙胺类药物中毒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就诊人群以青年患者多见,年龄在25~28岁,78.4%为轻、中度中毒,且21%~41%合并有饮酒史.极重度患者罕见,但死亡率极高.与轻、中度中毒相比,重度中毒患者就诊时间短,但治疗周期延长,有一定死亡风险.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主,而且夜间0点至清晨8点为就诊高峰期.结论:急性苯丙胺中毒以年轻人多见,病情以轻、中度中毒为主,治疗时间较短,预后较好;重度、极重度患者病情恶化快,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3.
广州市2008年度院前急救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09682次出车中,各区、街道、医院出车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白云区、石井街、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在97823次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尤其是交通意外),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3)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它类的死亡位居第二,以61岁以上的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三,以21~40岁中青年阶段最多.(4)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2)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4.
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渝中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急救患者平均调度时间、路上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是(1.42±1.01)、(16.58±7.33)、(16.40±7.54)min、(11.06±5.12)km,死亡患者分别是(1.35±0.93)、(12.16±7.06)、(38.72±19.69)min、(6.99±4.03)km;②院前急救患者及死亡主要分布在下半年度;③在3453例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④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心脏性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二,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他类的死亡位居第三;⑤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5.
福州市鼓楼区125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福州市鼓楼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福建省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福州市鼓楼区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49±0.72、13.55±5.82、12.83±6.29 (min),院前死亡患者分别为1.53±0.69、14.19±6.37、26.91±11.65 (min),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分别为1.47±0.71、13.97±5.84、25.58±12.31(min),三者在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的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但院前急救患者的现场时间明显少于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P<0.01)。(2) 院前急救与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3)在1255例院前急救中,创伤类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余依次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4) 创伤类的死亡位居第一;其他类的死亡位居第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第四、第五,均以51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最多的。(5)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总死亡量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1) 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2)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6.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③创伤致死是中国大中城市又一常见院前死因,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EID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13例EID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2~5年的静脉吸毒史,起病前无基础心脏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道症状,心脏杂音;12例血培养阳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受累,12例三尖瓣赘生物形成;10例患者经抗生素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多为右心感染,表现为发热、肺部及全身多部位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敏感抗生素或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良好,超声心动图对本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照分析猪室颤(5~10 min)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急性肺损伤的CT征象及其病理学表现。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家猪16只,利用电刺激诱导室颤5~10 min后进行CPR,自主循环恢复后8~10 h行CT扫描,后立刻处死猪留取肺标本进行病理观察,分析其CT征象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6头猪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均制作成功,CT扫描:16头猪(100%)均可见"磨玻璃征"及肺实变征象,"磨玻璃征"占全肺体积18.4%~42.3%(平均27.3%);肺实变病灶占全肺体积13.8%~40.5%(平均24%)。2头猪气胸(12.5%),5头猪肋骨骨折(31.3%),5头猪胸腔积液(31.3%)。病理镜下见病变区肺泡水肿、出血、肺泡塌陷、透明膜形成、肺毛细血管充血等。结论心跳骤停CPR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肺损伤,主要包括肺挫裂伤及肺缺血-再灌注损伤。CT检查可敏感反映上述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样病变及肺实变。  相似文献   
49.
急性肺栓塞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血,辅助检查结果呈多样性改变。结论: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典型,辅助检查结果呈多样性,易误诊。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及诊断水平,完善特异性检查,及时正确治疗,才能降低肺栓塞的误诊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50.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最多;其余依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其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毒类,且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类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最多;其他、消化系统类均有两个高峰年龄段,其一是21~30岁青年阶段,其二是70岁以上的老年;中毒类以21~50岁青壮年最多,其中急性酒精中毒是最常见的病因.(4)在12 568例院前死亡病例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分别居第一、二、四、五、八位,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最多,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最多的;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居第三、六位,均以21~50岁青壮年最多.(5)男性患者院前急救的数量、总死亡量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6)院前死亡患者占院前急救的5.20%,院前心脏性猝死占院前急救的1.29%,院前心脏性猝死占院前死亡的24.87%,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67.33%.结论 (1)创伤与心脏性猝死已分别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急救和致死原因.(2)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3)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于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