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骨内腱鞘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骨内腱鞘囊肿又称邻关节骨囊肿,是指邻近关节软骨下的良性囊肿,是由纤维组织构成的多发性病变,伴有广泛的黏液样变,是一种少见病变。本文回顾分析17例原发性骨内腱鞘囊肿,共23处病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收集我院1995年至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内腱鞘囊肿患者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0~84岁,平均48岁。均因关节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就诊,其中1例病灶位于胫骨上段的患者25年前曾因半月板撕裂而手术。另1例病灶位于左侧胫骨下段的患者就诊前半年有患肢扭伤史,还有1例病灶位于右侧髋臼的患者有多年痛风病史。二、方法…  相似文献   
62.
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对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为两者的鉴别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尤文瘤和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CT及MR资料。结果:尤文瘤的年龄范围10~28岁,平均18.5岁。多以局部疼痛(17?蛐18)伴肿胀(13?蛐18)为主诉,1例以局部肿块为主诉。病变的部位为股骨6例、肱骨4例、锁骨2例,胫骨、腓骨、尺骨、髂骨、骶骨及髋臼各1例。18例X线片中,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11例;10例见软组织肿块;10出现骨膜反应,其中葱皮样骨膜反应3例;病变呈偏侧性6例;一侧骨皮质出现压迹3例。12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8例;10中有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8例出现骨膜反应。9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8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呈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中见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cm×3cm~3cm×10cm;5例MR增强扫描中,3例呈显著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年龄范围8~68岁,平均24.4岁。病变的部位为:髂骨3例、肱骨干骺端2例,椎体、椎弓、肩胛骨、骶骨、蝶骨大翼各1例;多以局部疼痛(9?蛐10)伴肿块为(7?蛐10)主诉。X线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异常1例;7例见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7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均未见骨膜反应;10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9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均匀高信号2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5cm×4.0cm~7.5cm×13.0cm;5例MR增强扫描中,2例呈中等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结论:和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比较,尤文瘤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以长管骨好发,X线和CT上骨膜反应明显,骨质密度增高多见,MR上其信号改变相似但软组织肿块较小,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胃肠道异位胰腺(E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胃肠道EP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11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6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EP长径1.6~2.9CITI,短径0.9~1.6cm,长轴均与胃肠道壁平行。7例胃部EP均呈卵圆形;4例肠道EP中,1例呈卵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9例边缘模糊,2例边缘清晰。CT平扫示EP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及坏死。4例显示表面脐凹征,2例中央见导管征。增强示EP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类似正常胰腺的强化方式。结论:胃肠道EP的长径大小、长轴方向、强化方式、脐凹征及导管征等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上述特征可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研究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量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胃镜病理确诊为胃癌,且最终诊断为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2岁)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奥沙利铂联合法玛新+希罗达化疗(EOX)化疗方案,化疗前后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扫描,以前后两次扫描所获得病灶最长径缩小的百分比,分为疗效较好组和疗效价较差组。通过碘图测量病灶碘值,分析治疗前碘值差异及治疗前后碘值变化与肿瘤大小评价疗效的关系。结果:疗效较好组化疗前病灶碘值在动脉晚期明显高于疗效较差组(P=0.01)。疗效较好组病灶碘值减小率在动脉晚期及门脉期均大于疗效较差组的碘值减小率(P<0.01,P=0.02)。结论:双源双能量CT测量病灶碘值减少率可以帮助预测及评估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66.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一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骨化性肌炎的MRI表现特点与演变规律,以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13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9.69岁)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骨化性肌炎的共16例次MRI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2~3周,4例次)为边界不清的T1WI中等偏高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的软组织肿块;中期(1-12个月,11例次):T1WI由不均匀中等偏高信号逐渐变为中低信号,T2WI以团块和分叶状不均匀中低信号为主,夹杂有片状高信号区的软组织肿块,周边有低信号带形成。1例次内见有出血和液一液平,周围的水肿带(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变窄。晚期(1~2年,1例次):肿块缩小,T1WI和BWI上以高信号为主,夹杂有条带状低信号影。结论骨化性肌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其MRI表现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68.
患者 男 ,33岁。外伤后左胸疼痛、胸闷不适 1月余 ,曾昏厥 1次。胸部平片显示心影增大 ,心缘不规则 ,左肋膈角填塞 (图 1)。CT检查 :心包内见巨大混杂密度肿块 ,大小15cm× 13cm左右 ,边缘结节状 ,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病灶与大血管根部、左心房、左心室分界不清 ;双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69.
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CT在术前分期中的作用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经胃镜证实的31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所有患者在空腹或禁食4h后行MSCT检查。平扫后进行动态三期增强。术前MSCT检查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法进行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重建。结果MSCT对于胃癌T分期的总体判断准确率为80.0%,其中T1期准确率65.8%、T2期61.5%、T3期88%和T4期85%。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2.2%,其中N075.0%、N168.7%和N272.3%。对总体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5.0%。MSCT对远处转移判断准确率为92.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2%和97.6%。对胃癌TNM总体判断准确率为63.4%。结论动态三期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较准确地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对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做出较为准确的TNM分期。  相似文献   
70.
胃癌术前淋巴分期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MRI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其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经胃镜证实的291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其中有72例行EUS检查,另有48例胃癌患者行MRI和MSCT比较研究。术后将病理与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2.2%。在MSCT和EUS的比较研究中,EUS、MSCT及两者结合对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3.8%、76.4%和86.1%。MSCT对N2的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EUS(P〈0.01),两者联合的判断明显高于MSCT和EUS单独进行诊断(P〈0.05)。MR在总体判断准确率上低于MSCT(P〈0.05)。结论:动态三期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N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