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分析骶尾椎脊索瘤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骶尾椎脊索瘤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其中X线25例,CT 20例,MRI 20例.结果 25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9例,软组织肿块14例,骶髂关节受累10例,钙化12例.20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9例,其肿瘤内均见钙化,破坏区均涉及骶尾椎前缘,同时向后破坏骶尾椎后缘、突入椎管者15例,分叶17例,臀部肌肉受累13例,骶髂关节受累9例(4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20例 MR检查显示,T1WI为低信号,其中16例见斑片状稍高信号影,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影,STIR呈高信号影,包膜19例,分叶17例,肿块内分隔20例,骶髂关节受累10例,其中单侧3例,双侧7例,侵犯臀部肌肉14例,"横板"征13例,向上侵犯骶管17例形成"反引号"征.22例病灶中心位置位于S3及以下.结论 骶尾椎脊索瘤有其典型的好发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充分认识和应用X线、CT和MRI检查的影像表现特点,对提高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预测预后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血管外皮细胞瘤较为少见,是一种起源于小血管外皮细胞的潜在恶性肿瘤。好发于大腿、盆腔和后腹膜的软组织内,很少发生于肺组织。据文献报道发生于肺组织内的血管外皮细胞瘤不超过100例。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一例肺原发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报告如下,并作文献复习。病例患者,男,34岁。因阵发性咳嗽伴痰中带血丝,突发咯血30ml入院。胸片及CT示左肺上叶后段46mm×47mm团块状软组织影,密度尚均匀,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无钙化及空洞(图1、2)。痰找脱落细胞阴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支气管腔内新生物,CT引导下肿块穿刺活…  相似文献   
23.
MR弥散技术对脊柱压缩性骨折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评价MR弥散技术对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7l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行X线、MRI平扫和弥散序列检查(35例加作增强扫描),其中53例另作CT检查。病理性骨折38例(包括转移性肿瘤29例,骨髓瘤4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结核3例);单纯性分析33例(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8例,骨质疏松所致l5例)。病理性分析者行CT引导下经皮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均符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MRI表现,部分经随访证实。结果:急性单纯性压缩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在常规MRI上有各自的特点。9%(3/33)单纯性压缩性骨折在DWI表现为等低信号混有条状高信号;24%(8/33)表现为等低信号;67%(22/33)表现为高信号。93%(36/38)病理性椎体压缩性骨折DWI上表现为高信号;7%(2/38)表现为等低信号。DWI上均至高信号的单纯性压缩和病理性压缩经统计分析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凭MRI弥散序列的信号改变不能非常准确地鉴别脊柱单纯性压缩性分析和病理性骨折,需进一步深入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4.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2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患儿,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躯干与四肢不成比例的矮小身材、背部和肢体疼痛、脊柱侧弯及畸形足等。所有患儿进行一系列的X线检查。结果:检查发现头颅直径增大3例,齿状突发育不良2例,扁平椎12例,椎间隙狭窄12例,髋内翻11例,股骨近端骨骺骨化延迟12例.青少年髋关节退行性改变6例。结论: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其临床表现能够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5.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为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X线、CT和MR影像资料。25例均有完整的X线资料,21例同时作了CT检查,17例同时作了MR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占21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和不规则硬化相混杂者3例,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出现骨膜反应者2例,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5例。21例CT扫描中,溶骨性骨质破坏者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与不规则硬化相混杂者3例,出现骨膜反应者6例,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7例,CT图像上软组织肿块最大长径为3.0~12.5cm,平均6.7cm,相应层面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的总长度为1.5~4.0cm,平均2.6cm。17例MR扫描中,T1WI为中等信号者13例,中、低信号混杂者4例;T2WI为中等信号者8例,高信号者2例,中高信号混杂者7例。MR图像所示的软组织肿块的最大长径为3.0~15.0cm,平均7.0cm。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在X线和CT上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并以骨皮质中断的长度小而软组织肿块相对较大,骨膜反应少而轻为特征,在MR的T2WI上以中等信号和不均匀信号为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照研究骨关节炎(OA)中软骨磁共振(MRI)表现与主要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探讨常见的OA临床症状与MRI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征集40~70周岁确诊的OA病例56例,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MR成像:①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FSE T2WI);②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SPGR)及最大信号强度重建(MIP);③脂肪抑制质子加权序列(FS-PD).分别比较软骨缺损状况和软骨下骨质水肿情况,并将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A患者膝关节软骨缺损平均Noyes IIIA级以上,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软骨缺损及软骨下骨质异常;软骨下骨质水肿与膝关节疼痛部位相关,但软骨缺损与疼痛部位无相关性.结论:MRI可见的软骨下骨质异常与关节疼痛部位相关,软骨缺损不影响OA症状的表达.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磁共振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6例经胃镜活检确诊的患者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R动态增强图像、DWI图像对胃癌术前TN分期评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对胃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76.9%.MR对胃周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41.8%,胃癌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较相应正常胃壁的ADC值偏低(P =0.145).胃癌病变ADC值与浆膜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0.05).结论:MRI能对胃癌术前TN分期做出准确的判断.DWI对于胃癌病灶以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影像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将水脂分离增强扫描序列应用于直肠癌磁共振术前分期检查,探讨其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肠镜活检证实为直肠癌患者46例,随机盲法均分为两组,一组序列采用常规序列及T1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序列;另一组序列采用常规序列及水脂分离增强扫描序列,结果与病理分期对照,比较两组序列图像信噪比及T、N分期。结果:组一T分期总敏感度为74%,特异度为78%。N分期总敏感度为74%,特异度为74%;N0分期敏感度78.6%,特异度66.7%,准确率为78%;N1分期敏感度57%,特异度81%,准确率为71%;N2分期敏感度100%,特异度100%,准确率为100%。组二T分期总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83%;N分期总敏感度91%,特异度为91%;N0分期敏感度94%,特异度83%,准确率为94%;N1分期敏感度75%,特异度95%,准确率为75%;N2分期敏感度100%,特异度94.5%,准确率为100%。结论:水脂分离序列可提高图像信噪比,脂相有助于提高N分期,此序列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估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磁共振(MR)R2*成像在诊断肝脏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并确认其对肝纤维化分期(F0~F6)的准确性。方法:对2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肝纤维化患者(平均年龄为33岁)和5例健康人(平均年龄为33岁)进行R2*成像、1H-MRS成像,计算正常肝脏及纤维化肝脏R2*值(8回波、16回波、16回波抑脂序列)、脂质(Lip)和胆碱(Cho)的峰值及峰下面积。结果:8回波、16回波R2*值、脂质峰值及峰下面积在不同肝纤维化各分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正相关性,可以区分轻、中、重度肝纤维化。当诊断肝纤维化分期≥F3,Lip峰下面积(LipAre)、Lip峰值(LipAmp)及R2*(8回波)、R2*(16回波)、R2*(16回波抑脂)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900、0.844、0.833、0.778,特异度分别为86.7%、60.0%、73.3%、66.7%、80.0%,灵敏度为100%、100%、100%、100%、83.3%。当诊断肝纤维化分期≥F1,LipAre、LipAmp、R2*(8回波)、R2*(16回波)、R2*(16回波抑脂)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592、0.827、0.827、0.816,特异度分别为100%、71.4%、100%、85.7%、100%,灵敏度为57.1%、42.9%、71.4%、78.6%、64.3%。结论:1H-MRS、MRR2*成像可用于临床评估肝纤维化,是帮助区分轻(F0~F2)、中(F3~F4)、重度(F5~F6)肝纤维化较为灵敏及特异的检测方法,并可为检出需要进行治疗的临床明显肝纤维化患者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多层CT(MDCT)表现,探讨MDCT在PA分型诊断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1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A患者的MDCT定位结果,探讨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的MDCT表现和特点。结果:与术中所见对照发现,MDCT对PA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8.2%。与术后病理学诊断对比分析显示,MDCT对PA亚型中APA的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3.1%。结论:影像学检查对PA中APA和IHA的分型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MDCT对PA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