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2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医药卫生   711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37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皮瓣移植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皮瓣移植手术在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皮瓣层出不穷.对于指端缺损,首先应对缺损进行细致的评估,然后进行"个性化"的皮瓣筛选和改进[1],从而达到有效、省时、省力、经济的目标.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采用带指侧方血管神经蒂V-Y推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5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上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瓣修复上肢长段骨缺损12例,其中携带皮瓣4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 55岁,平均35岁.修复肱骨缺损2例,尺骨缺损6例,桡骨缺损4例.腓骨瓣切取范围1.5 cm× 2.0 cm~ 12.0 cm× 16.0 cm,腓骨移植长度6.0~ 20.0 cm.结果 12例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年5个月.4例携带皮瓣全部存活;创面Ⅰ期愈合11例,Ⅱ期愈合1例,愈合时间12~18 d;腓骨移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应用Enneking上肢功能标准评分为22~29分,平均27分;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 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上肢长段骨缺损可一期完成骨缺损修复,且可同时解决软组织缺损.虽难度大、风险高,但仍是一种很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采用VAS、PSI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常规X线片检查,Cobbs’法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C2到C7植入节段和植入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末次随访,患者术后上肢VAS评分平均改善4.9分,颈部VAS评分平均改善4.5分,术后患者平均PSI评分为1.6分。颈椎C2到C7的活动范围平均减少7.01°±6.65°(P〈0.05);术后植入节段椎间隙的平均活动范围减少0.91°±0.57°(P〈0.05);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平均减少0.68°±0.38°(P〉0.05)。手术有效率为100%。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保留颈椎一定生理活动度的情况下,并未增加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颈椎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4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过程中脊柱冠状面Cobb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导致术后侧方成角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3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术前、腰桥前、腰桥后(16例使用了腰桥)、撑开器后、切椎间盘后、加压后、术后前后位X线冠状面Cobb角,并测量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解剖特点分为全部病例组、胸椎组、腰椎组、L1组、L2/3组;根据是否使用腰桥分为腰桥组、无腰桥组.分析各组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冠状面Cobb角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数据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组、腰椎组、L1组、L2/3组、无腰桥组、有腰桥组6个组中均存在摆体位时脊柱向对侧轻度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切椎间盘后及有腰桥组的腰桥后脊柱出现明显向同侧侧方成角,应用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后加重此趋势.胸椎组在前4个节段变化小,仅在加压安棒后出现脊柱向对侧侧方成角的现象.重复数据测量两两比较显示胸椎组与腰椎组以及胸椎组与L1组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主要因素是椎体螺钉A+D角或B+C角.[结论]除胸椎组外应用腰桥和撑开器撑开后导致了明显的脊柱侧方成角,此可能会诱导术中安置椎体螺钉的方向出错.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椎体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945.
[目的]探讨氨等离子体改性、酰胺键接枝甘氨酸-精氰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GRGDS)短肽的活性修饰方法对消旋聚乳酸(PDLLA)组织工程骨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制备圆片状直径8 mm、厚1 mm的PDLLA三维多孔支架,分为三组:表面氨基化PDLLA(aminated PDLLA,A/PDLLA,A组),接枝肽A/PDLLA(peptides conjugated A/PDLLA,PA/PDLLA,PA组),以未经处理的PDLLA(P组)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符组材料上骨髓间允质干细胞(BMSCs)、骨钙素(OCN)、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桥蚩白(OPN)mRNA的表达变化并进行ALP活性测定和钙黄绿素矿化荧光染色.[结果]qPCR结果示:第3 d,PA组各基因表达倍数均较P组高;除OCN外的各基因表达也均较A组高.第7 d,A组OCN(13.13±1.28)、Col-Ⅰ(23.71±6.51)和OPN(27.4±7.17)mRNA表达倍数为最高,PA组次之.第14 d,多数基因表达上调,A组和PA组表达倍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A组OCN(49.21±7.03)、ALP(24.26±3.41)和BMP-2(11.82±2.38)mRNA的表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检测结果示:A组和PA组ALP活性持续升高,P组活性第21 d较第14 d时略有下降.第7 d,A组和PA组之间ALP活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P组(P<0.01);第14 d和第21 d,三组间ALP活性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ALP活性PA组>A组>P组.钙黄绿素矿化荧光染色观察示,骨支架上钙盐沉积与ALP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平行.[结论]氨等离子体改性能够促进聚乳酸组织工程骨支架上BMSCs早期向成骨细胞分化,改性后接枝GRGDS肽的新型活性修饰PDLLA具有更好的促BMSCs体外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946.
目的通过对长春地区部分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发病特点初步调查及分析,揭示长春地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本地区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我院门、急诊诊治的676例60岁以上的髋部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女性发生病例多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多于粗隆间骨折,69~79岁是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年龄,冬季和沙尘暴季节是骨折的好发时间段。结论针对长春地区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地域特征,应该做好宣传、跌倒、骨质疏松等工作,预防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7.
目的 比较改良前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8月,对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4例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良:术前重视骨牵引治疗提高骨折复位满意率;术前标示切口,从股骨上段外侧稍偏后入路便于术中操作;切口周围将无菌单与皮肤缝线固定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应用撑开器显露伤口,避免人为拉钩;借助导向标示针提高穿针准确率;术后根据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术中骨折复位和空心螺钉安置的满意情况选择正确的负重时机.与2003年6月~2005年4月采用传统的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进行比较.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2组术前骨牵引率、术中骨折复位满意率、术中定位导针穿针次数、术中穿针后X线曝光次数、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周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随访时间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改良组术中骨折复位满意率[95.5%(42/44)vs.76.9%(30/39),X<'2>=6.176,P=0.013],穿针次数[(1.4±0.4)次vs.(4.5±1.2)次,t=-16.163,P=0.000],术中穿针后X线暴露次数[(4.5±1.3)次vs.(10.5±1.5)次,t=-19.523,P=0.000].术中出血量[(186±28)ml vs.(412±36)ml,t=-32.110,P=0.000],手术时间[(85±16)min vs.(118±17)min,t=-9.107,P=0.000].术后引流量[(78±18)ml vs.(112±16)ml,t=-9.046,P=0.000],并发症发生率[O%(0/44)vs.17.9%(7/39),P=0.004],术后12周Parker髋关节功能评分[(6.9±1.8)分vs.(5.3±1.3)分.t=4.589,P=0.000]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组,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提高术中骨折复位满意率,提高术中穿针准确率及降低患者X线摄入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观察消炎痛(Indomethacin)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和对裸鼠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1)体外实验:采用0.2 mmol/L的消炎痛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侵袭实验、运动实验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体内实验: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后,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消炎痛组.6周后处死动物,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肺转移灶数目及肺转移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MMP-2、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1)体外实验:0.2mmol/L消炎痛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P值均<0.01),消炎痛组穿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上室底膜(运动实验)的细胞数分别为2.2±1.3和4.4±1.1,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9和12.8±1.8,P值均<0.01);ELISA法检测发现,消炎痛组VEGF蛋白和MMP-2蛋白含量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值均<0.01).(2)体内实验:对照组、消炎痛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700 ±422)mm3 和(1170±585)mm3(P<0.05),肺转移率分别为75%和50%(P>0.05),平均肺转移灶数目分别为2.92±2.07和1.33±1.56(P<0.05);与对照组比较,消炎痛组的抑瘤率为3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消炎痛组VEGF、MMP-2、COX-2蛋白的表达和对照组比较均有降低(P值均<0.01).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消炎痛可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生长转移,其作用和抑制VEGF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domethacin on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ell line MHCC97L with metastatic potential and the effect of indomethacin on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HCC. Methods (1) In vitro; Proliferation, Transwell invasion assay, cell motility assa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protein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after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0. 2 mmol/L indomethacin. (2)In vivo: Mice bearing xenografts in the li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indomethacin groups. At the end of sixth week, the mice were killed and tumor volume, inhibitory rate, immunohistochemistry assay (IHA) and metastasi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1)In vitro; 0. 2 mmol/L indomethacin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MHCC97L cells markedly (P <0. 01). The average amount of invading cells per field in cell invasion assay and motility assay was 2. 2 ± 1. 3 and 4.4 ± 1. 1 respectively in indomethacin group,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control group ( 11. 4 ± 1. 9 and 12. 8 ± 1. 8 respectively, P <0. 01).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MMP-2 in cells treated with indomethac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0. 01). (2)In vivo; Tumor volume, incidence and number of lung metastases in control and indomethacin groups were (1700 ±422) mm3 and (1170 ± 585) mm3 (P < 0. 05), 75% and 50% ( P > 0.05), 2. 92 ± 2. 07 and 1.33 ±1.56 (P<0. 05) , respectively. Inhibition rate in indomethacin group was 31.2%. IHA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VEGF, MMP-2, and cyclooxygenase-2 ( COX-2) was down-regulated in indomethacin group (P <0.01). Conclusion Indomethacin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HCC, which was in part mediated by down-regulation of VEGF and MMP-2.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合剂联合强的松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血象白蛋白、血胆固醇、尿β<,2> 微球蛋白(β<,2>-MG)的影响.方法:将8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强的松、抗凝等治疗的同时给予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对照组删只给予强的松、抗凝等治疗.检测两蛆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胆固醇、尿β<,2>-MG.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24小时尿蛋白明王下降及血象白蛋白回升在治疗4周后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胆固醇较对照组在治疗4用后明显下降(P<0.05).尿β<,2>-MG较对照组在治疗4用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当归合剂能有效地增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并能降低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减轻蛋白尿对肾小管、肾问质的损害,但对肾功能的远期保护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0.
目的 对经枕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寰枕区腹侧病变的不良事件作统计,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方法 1999~2006年,对74例寰枕区以腹侧病变压迫为主的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经枕颈后外侧入路,先行枕骨大孔扩大及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再经枕颈区硬脊膜侧方显露齿突及C2椎体做相应压迫因素切除,达到脊髓前后方同时减压,并同期完成枕颈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