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8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将过程控制理念应用于艾滋病职业防护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问题也日渐显现,职业暴露防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行动。因而,必须通过规范的流程操作和过程控制降低来自艾滋病职业暴露威胁,建立标准的预防体系和职业暴露预防程序,特别要注重过程控制中每一细节的管理,将过程控制运作完全实施于艾滋病职业防护中,使标准预防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02.
功能性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具有实时性的无创的诊断工具,它可连续同时监测双侧的脑血流速度(CBFV),TCD结合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无创地测量大脑血流量。功能性经颅多普勒超声(functional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fTCD)是研究认知活动时双侧半球不同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技术。本文对有关fTCD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42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针极肌电图(EMG)检测两次(入院时为第一次和1个月后为第二次),第一次共检测266条运动神经(四肢及面部),168条感觉神经,84次F波,141块肌肉(四肢及面部)的EMG,1个月后复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入院时和1个月后EMG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改变的关系.结果:首次检测上、下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者占所检运动神经的71%,MCV不同程度减慢者占59%,运动神经波幅降低者占37%,SCV不同程度减慢者占所检感觉神经的54%,F波异常者占90%,EMG为神经原性损害者占所检肌肉的35%.第二次复查神经电生理完全恢复正常者占74%.结论: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其病理改变以脱髓鞘损伤为主,部分合并有轴索损伤,在病程早期神经电生理检测就可以有阳性发现,但后期其恢复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恢复,特别是合并有轴索损伤者.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4.
作为机体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措施,预适应和后适应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共同的保护机制,如减少氧自由基牛成、激活腺苷受体、内生性一氧化氮和热休克蛋白产生增多、抑制免疫炎性反应和神经元凋亡、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线粒体敏感钾通道开放以及线粒体渗透性转导孔的关闭.研究这些机制中的共同靶点,可为开发新药物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发性颅内外血管运动和神经功能调节失常所导致的复发性疾病,国内外均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发作时常伴有众多自主性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在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面部麻木、言语困难、偏侧肢体麻木或轻偏瘫等先兆表现,历时数分钟或半小时,同时患者可以出现可逆性的认知功能改变。病人在前驱期,发作期可有多种神经功能障碍,如视觉、体感、运动、反射、言语、意识、记忆及认知等障碍,这已经为人们所共知,而对发作间歇期的高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听觉P50诱发电位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双侧海马伞切断的方法建立AD大鼠模型。经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确定模型成功后,采用条件(C)试验(T)双声刺激模式记录听觉P50诱发电位,比较AD大鼠和正常及对照大鼠听觉P50诱发电位的差异。结果AD模型组表现:①条件刺激P50波幅(9.67±3.77)降低(P<0.01);②P50抑制减弱,T/C比(0.92±0.41)显著增高(P<0.01);③S2S1波幅的差(2.89±2.61)减小(P<0.01)。结论①AD大鼠存在感觉门控能力不足。②感觉门控P50作为一种反映大脑认知及注意力的指标,可能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价AD患者认知功能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血糖异常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01~2011-12收治的24例血糖异常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患者经2~4周治疗后,16例患者基本痊愈,其余8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该病的预防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病变部位及其自然恢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对其自然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30例分别在脑卒中后第10.5d,1,2,4及6个月时,用同一套语言测评材料进行语言评定。结果:同一病变部位所致失语症的类型可不同。最复杂的是基底节,并且同一类型失语症可由不同病变部位产生。30例不同类型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在6个月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自然恢复。除完全性失语外,各类失语在第1-2个月内恢复最明显。听理解,口语表达和阅读恢复最好,其次为复述,书写的恢复最差。丘脑性失语和基底节性失语恢复最好。运动性失语恢复较好,感觉性失语恢复较差。完全性失语恢复最差。经皮质失语和传导性失语因病例数太少而不能充分反映其自然恢复情况。结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类型关系复杂。其自然恢复与失语症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方法:对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斑块形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5)。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饮酒、高脂血症、餐后血糖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P-选择素(Ps)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制模前7d起,分别予以大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20 mg/(kg·d)、小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10 mg/(kg·d)吡格列酮灌胃,对照组大鼠给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d.在缺血再灌注24 h后,给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及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PAF和Ps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吡格列酮组和小剂量吡格列酮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 <0.05 ~0.01);病理改变明显较轻.大剂量吡格列酮组的脑水肿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脑水肿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和小剂量吡格列酮组脑组织PAF阳性细胞数、Ps阳性血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大剂量吡格列酮组的PAF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小剂量吡格列酮组(P <0.05~0.01).结论 吡格列酮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脑损害,降低脑组织PAF和Ps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