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患者女,67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锁骨下方胸壁一肿块,1个月前肿物迅速增大,伴左上胸部隐痛,左肩关节活动受限。体检:左上胸部可见肿块隆起,约21cm×14cm×14cm大小,占据整个左上胸部,表面光滑,无结节,轻压痛,可疑囊性,皮肤张力高,皮温正常,左上肢疼痛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胸膜外SFT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例SFT中,7例为良性,2例为低度恶性;病变位于颈部2例,盆腔2例,腹部2例,下肢1例,眼眶1例,臀部1例。7例接受CT扫描,肿块多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晰,大小31mm×27mm×23mm~311mm×l70mm×191mm;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周围未见淋巴结转移。4例接受MR检查,小SFT的MRI较具特征性,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病理:7例SFT有完整包膜,2例无明显包膜;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或卵圆形,胞浆红染,形成细胞密集区和疏松区;免疫组化:CD34和Vim均为阳性;bcl-2阳性6例,CD99阳性7例,S-100、SMA阴性7例,Des均为阴性。结论CT能够清楚、准确显示SFT的病变范围、强化方式;T2WI呈低信号及增强后较明显强化是SFT较具特征性的MRI表现。联合应用CT和MR能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最后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反复发热、腹痛1个月,排暗红色血便10余天入院.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全腹部320排CT扫描:肝硬化,脾脏稍增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少量腹水;CTA示腹腔干分出脾动脉、胃左动脉两支,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2.5 cm),变异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在替代肝右动脉以远、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4 cm),肝总动脉发出肝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同时可见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见封三,图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胸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例常规X线胸片怀疑肺内有病变的患者进行双能量减影照片。机器为美国GE公司的数字化照片机,双能量工作软件是28.2。结果其中5例为肺内占位,3例患者为肺外胸廓内的占位性病变。胸膜结核1例,后纵隔神经纤维瘤1例,后纵隔胸椎及椎旁转移瘤1例。双能量减影照片将胸部软组织与骨组织分别成像,较常规X线照片能更加清楚地显示病灶及病变的影像特征。结论双能量减影技术是常规胸片的补充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胸部不典型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IMT,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1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疼痛4例,发热2例,体检发现1例。术前分别经CT平扫及增强多期扫描,复习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7例病灶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肝右前叶3例,右后叶2例,肝左内叶2例。病灶大小不一,从2.2cm×1.7cm~5.6cm×5.2cm不等,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边界欠清,2例边界清晰。CT平扫7例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不等:①环形强化(3例):即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扫描病灶中央无强化,其边缘出现薄环/厚环形强化影,同时周边肝实质出现高密度强化带;②结节样强化伴中心坏死(3例):即动脉期病灶结节样轻度强化,邻近肝组织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继续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③分隔状强化(1例):即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病灶逐渐呈分隔状强化,分隔之间可出现结节状或斑点状轻度强化区。3例病灶伴随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病理特征:病灶均由大片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主要由层列杂乱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以及多量以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混合组成,中性粒细胞少见,7例病灶均可见凝固性坏死;肝索结构无明显异常,肝细胞轻度水样变性,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Vimentin(++~+++)5例;SMA(++)4例;CD68(++)3例;CD34、CK均(-)。结论肝脏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能为其提供准确的解剖部位,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的特征性,最后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目测信号强度、量化信号强度(SI)值与透明细胞肾癌(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DWI信号强度评价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91例,并根据Fuhrman病理分级Ⅰ~Ⅳ级标准,分为高分化组(Ⅰ级和Ⅱ级,37例)、中分化组(Ⅲ级,32例)、低分化组(Ⅳ级,22例),所有患者均行中腹部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1.5 T,b=800 sec/mm2),分别目测CCRCC的DWI信号强度、测量SI值,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与组织分化程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CCRCC的SI值与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与目测信号强度、SI值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CRCC的SI值诊断高分化CCRCC、低分化CCRCC的效能。 结果91例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中,43.9%呈明显高信号,30.8%呈中等高信号,25.3%呈等/略高信号。明显高信号组与等/略高信号组的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高信号组与等/略高信号组、中等高信号组与明显高信号组的CCRCC组织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与组织分化程度呈中等的负相关(rs=-0.552,P<0.05)。高分化CCRCC的SI值明显低于中、低分化CCRCC,中分化CCRCC的SI亦低于低分化CCRCC(P<0.05)。CCRCC的SI值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71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DWI的SI值诊断高分化CCRCC的最佳临界点值为273.7,相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67.6%、98.2%;诊断低分化CCRCC的最佳临界点值为378.9,相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91.3%、59.1%。 结论随DWI目测信号强度、SI值升高,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降低。DWI目测信号强度及SI值预测CCRCC组织分化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D)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K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结果 8例KD患者中,单发与多发各4例;部位:腮腺6例、口底(颌下腺区)1例、眼睑1例,其中2例累及腹股沟。CT和MRI征象:①累及腮腺者(4例):患侧腮腺、面部弥漫性增大,结节边界欠清或较清,密度略高于腮腺,T1加权像多为等信号,T2加权像信号则多为等、低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②累及头颈部其他部位(如颌下腺区、眼睑等)者:病变密度、信号、强化程度亦与累及腮腺者类似,但可有周围组织的受累(如颅骨);③周围淋巴结常不同程度受累、增大,密度、信号均匀,边界清楚,无坏死,无融合;往往累及局部皮下组织,邻近皮肤增厚。病理:KD组织成分基本一致,均由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小血管和纤维组织以不同比例组成。结论 KD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和临床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分析,可大大提高其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不典型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母细胞瘤又称成骨细胞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良性骨母细胞瘤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以脊椎最为多见,其次可见于长管状骨、距骨、颅骨、肩胛骨、肋骨、髌骨等不典型部位。本研究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良性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30~75岁,平均60.2岁。41例患者中25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影像学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征、强化方式等。结果41个患者,共发现60个病灶;单侧单发51例(75.6%),单侧多发和双侧多发共10例(244%);其中位于腮腺浅叶41个病灶(68.3%)。病灶最大径0.6cm~4.6cm,平均2.5cm。60个病灶中,圆形/卵圆形45个(75%);边界清晰者58个(96.7%)。25例行CT检查共发现35个病灶,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者25个,其中多以大于2.5cm的病灶为多。16例行MR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其中,T1WI多表现为等、稍高信号,T2WI全部信号为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者20个,明显强化5个。相应的病理所见:肿瘤多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包膜完整,可见多个不规则的囊腔,内含浆液或黏液样物质。光镜: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方出现单发或多发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CT或MRI有中度以上的强化者,通常提示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孔庆聪  张亚琴  徐川  王晓红 《实用全科医学》2006,4(6):720-721,F0003
目的 探讨正常和异常听骨链的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HiSpeed CT/i扫描机对10例正常中耳和32例临床怀疑中耳病变(22例手术)的患者进行CTVE成像。结果 CTVE能清楚显示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锤骨、砧骨及锤砧关节的显示率均为100%,镫骨底板的显示率为35%,只有25%可以分辨镫骨前、后脚;24例中耳炎患者中17例胆脂瘤形成,CFVE上有不同程度的听小骨破坏。结论 CTVE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方法,能显示听骨链的立体影像,有利于听骨链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