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4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术中肝动脉合并门静脉插管化疗预防肝癌手术后复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以后肝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皮下埋置药物泵预防肝癌肝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54例根治性切除肝癌术后的患者,其中切除肿瘤后肝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的患者为31例,未做插管的23例。随访2~3年,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插管组1、2年以及3年的复发率均低于未插管组。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合并肝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皮下埋置药物泵是预防肝癌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87~1995年对27例大肠癌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施行再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3~77岁,中位年龄45岁。首次术式:结肠癌18例,行根治术7例,肿块切除10例,造痿术1例。直肠癌9例,行Miles术4例,Dixon术3例,结肠双腔造接术2例。复发症状:结肠癌中4例出现腹痛,肠梗阻症状9例,血便或粘液血便5例,腹块6块,直肠癌中出现肠梗阻症状7例,会明部坠胀感及腹痛各4例,阴道肿物2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从20天~12年。第二次术式:肿瘤切除14例(其中显例是异时癌切除,有3例会并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异环磷酰胺,美斯纳,阿霉素和5-氟脲嘧啶联治疗复发转移性乳癌的疗效。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常规CMF辅助化疗和放疗后,在2a内出现复发转移的26例患者应用IMAF方案化疗。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61.5%。毒副反应主要为恶性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和镜下血尿。结果表明IMAF方案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外科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入该科行脊柱外科手术且年龄>60岁的患者,27例出现精神障碍为实验组,在从未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4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术后HGB<100 g/dl、术后HCT<30%、术中出血>400 ml及有手术病史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风险分别增加0.97,0.97,2.46,0.50倍(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既往脑梗死病史与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相关,可使其风险增加到8.58倍(P<0.05)。结论既往脑梗死的患者脊柱外科术后精神障碍风险明显增加,在临床中应予以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内向整流钾通道2.1蛋白(Kir 2.1)在小鼠伏隔核区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分布模式。方法:成年Drd1-td Tomato/Drd2-e GFP双转基因小鼠,制备含伏隔核区冠状脑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Kir 2.1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及应用Imaris等软件对表达Drd1的多巴胺受体1型(D1)中等多棘神经元(D1-MSNs)和表达Drd2的多巴胺受体2型(D2)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胞体上Kir 2.1免疫荧光阳性信号的密度进行分析。结果:Kir 2.1阳性信号颗粒在伏隔核区域的分布密度大概为0.3个/μm2。D1-MSNs胞体上Kir 2.1荧光像素值与D2-MSNs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Kir 2.1在伏隔核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的直接通路及间接通路上的表达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经病理证实为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12例行CT+MRI检查。比较患者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的影像表现,及对周围侵犯结构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肿瘤患者,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未见明显囊变和钙化,肿块短径在2.0cm-5.4cm,平均短径为2.9cm。肿瘤中心位于鼻中隔4例,下鼻甲3例,中鼻甲2例,上颌窦2例,蝶窦1例。邻近骨质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残存骨质边缘整齐呈刀切样改变。13例肿瘤患者MRI表现为肿瘤形态不规则,膨胀性生长。肿瘤中心位于鼻中隔4例,下鼻甲3例,中鼻甲2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13例患者中有11例典型黑色素瘤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表现,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T1WI呈等、低信号,局部可见条状、斑片状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不典型表现,此时特征为MRI信号混杂,轻度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结论 CT与MRI均能较好的显示恶性黑色素瘤病灶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及邻近骨质破坏情况,但CT用于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缺乏特异性,MRI用于典型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为肿瘤临床分期提供重要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研究单节段L4/5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Wallis)置入术后1年的L4及L5棘突骨质吸收现象,并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可能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9年~2011年间行单节段L4/5 Wallis置入手术的患者,通过比较术后1年与术后1周时两组X线片上L4及L5棘突高度、长度及厚度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骨质吸收组与非骨质吸收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是否吸烟、骨质疏松、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肌肉锻炼、佩戴腰围时间、L4/5棘突间距、L4/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并于术前及术后1年通过腰椎MRI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对症状进行VAS、JOA、ODI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二分类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随访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7岁。有29例发生骨质吸收,女性16例,占55.2%,其中L4和L5同时发生骨质吸收者16例,以L4、L5棘突高度骨质吸收最为严重,骨吸收率分别为(16.28±1.46)%、(22.93±1.63)%。术前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例,均发生了骨质吸收。棘突骨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MI(OR:1.337,95% CI:1.048~1.705),30°<术前腰椎前凸角≤40°(OR:8.953,95% CI:1.011~79.269),40°<术前腰椎前凸角≤50°(OR:11.160,95% CI:1.112~111.961),术前腰椎前凸角>50°(OR:11.718,95% CI:1.535~89.436);两组患者MRI、VAS、JOA及ODI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棘突间弹性内固定装置Wallis置入术后1年可观察到棘突的骨质吸收现象,该现象较为普遍并存在一定规律,患者术前BMI及腰椎前凸角度是其独立风险因素,骨质疏松也是其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是该现象与术后症状是否缓解及影像学改变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单用及两者联合应用半胱天冬酶原活化复合物-1(PAC-1)和奥沙利铂(L-OHP)对人结肠腺癌细胞株HCT116、SW480、HT-29,SW116和SW620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两药单用和合用前后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PAC-1和L-OHP单用对5种人结肠癌细胞均有明显的诱导凋亡和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AC-1对上述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L-OHP对上述细胞的的IC50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1与L-OHP联用(同时给药)产生拮抗作用(CI(1)。结论 PAC-1与L-OHP单用均对人结肠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但各细胞株对两药的敏感性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同时给药)起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