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外毛根鞘癌(附9例报告)中山医科大学口腔系(510080)冯崇锦,陈光晔,陈小华外毛根鞘癌是一种少见的毛源性肿瘤,来源于毛囊外根鞘。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临床往往难于作出正确诊断,常误诊为角化性鳞癌、基底细胞癌、皮脂腺囊肿或其他皮肤附件肿瘤等。我们自...  相似文献   
32.
冷冻胚胎骨和羟基磷灰石复合植入整复上颌齿槽突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冷冻同种胚胎骨和羟基磷灰石颗粒复合移植整复齿槽突裂22例,所有病例的口鼻瘘和齿槽突裂得以修复,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X线片示植入材料生长良好,术前后免疫功能检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效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植入既避免了自体骨移植的缺点,又具备了胚胎骨和羟基磷石各自的优点,并发症少,短期随访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齿槽突裂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33.
颌骨骨折螺旋CT三维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XPRESS/SX型螺旋CT对53例颌面部外3伤骨折行螺旋扫描,并进行三维骨表面重建,重建厚度为3mm,结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颌骨骨折部位的显示无明显差异,但三维CT对骨折全貌,骨折断端及其移位程度的显示明显优于二维CT,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立体,直观,能完整地显示骨折全貌,对颌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颌面区Kimura病CT和MR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1例双侧肿大),皮肤瘙痒。所有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平均超出正常值约5~6倍)。CT和MRI表现为:(1)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常有多个结节;(2)累及并侵犯面部皮下组织,邻近皮肤增厚;(3)腮腺周围、颌下周围和颈深上淋巴结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光滑,无坏死、囊变,几乎不融合。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5.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手段。方法 对65例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好发部位、发病时间、放疗剂量和治疔效果。结果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以下颌骨多见占72%;多发生于放疗后1~4年占86%;平均放疗剂量为70.2Gy。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行死骨扩大切除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治愈率可达92%。同期血管化组织瓣移植修复缺损,其成功率为95%。结论 可将70Gy作为放射剂量的临床周值,死骨扩大切除术同期血管化组织瓣移植修复缺损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口腔鳞癌(OSCC)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7例冰冻标本、98例石蜡标本中Mcm7和Cdc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T-PCR结果显示Mcm7 mRNA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dc6 mRNA在正常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组与OSCC组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其阳性标记指数分别为3.6%、22.3%和45.9%,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OSCC组Mcm7蛋白表达阳性指数高于癌前病变组(P < 0.01).Cdc6蛋白在以上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总体较Mcm7低,在正常口腔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Mcm7和Cdc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标记指数高于无转移组(P < 0.01).结论 Mcm7和Cdc6的高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检测OSCC组织中Mcm7和Cdc6的表达有望成为其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7.
婴幼儿血管瘤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要幼儿血管瘤(HA)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水平及与血管畸形(VM)组织中GR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57例血管瘤(其中增殖期41例,消退期16例)和15例血管畸形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增殖期血管瘤(PHA)组织中GR均表达为强阳性或阳性;消退期血管瘤(IHA)大多数病例GR表达为阳性或弱阳性;增殖期与消退期血管瘤GR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血管畸形组织中仅有少数病例GR表达为弱阳性,其余均为阴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者的GR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x2=38.8).[结论]要幼儿血管瘤组织中存在GR高表达,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GR介导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相似文献   
38.
颌骨肿瘤的X线、二维及三维CT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比研究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对颌骨肿瘤显示的优缺点。方法 对51例颌骨肿瘤患者行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检查,比较分析三种检查方法对颌骨肿瘤显示的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对下颌骨肿瘤三种检查方法均能有效地显示,以三维CT显示得最为直观明了。对上颌骨肿瘤,三维CT通过旋转与切割,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及毗邻关系,尤其对腭板、眶下壁以及颅底骨质破坏的显示更具优越性;二维CT对肿瘤的囊性或实性改变、肿瘤的软组织成份以及颅内受侵情况的显示最为有利;常规X线对肿瘤区牙根周围的改变显示得最为清楚。结论 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对颌骨肿瘤的显示各有优缺点,三者结合能提高肿瘤显示的准确性、对颌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研究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松弛创口+可吸收线缝合腭裂创口和传统腭裂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腭裂手术病例,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松弛切口+可吸收线缝合创口40例(观察组),术中填塞碘仿纱条+丝线缝合创口组32例(对照组),临床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体温变化、出血、创口愈合、饮食、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体温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创口愈合时间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较后组早,术后不用拆线,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可吸收线缝合创口能减少腭裂患者术后发热,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0.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少见部位副神经节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1990年1月~2004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27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CT、MRI和DSA表现.结果 27例副神经节瘤中,19例(22个肿瘤)来自颈动脉体(其中3例双侧)均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例发生于迷走神经节,2例发生于颈静脉球,1例位于鼓室, 1例位于颏下,1例位于眶内肌锥外,2例恶性副神经节瘤,肿瘤破坏骨质.其共同影像学特点: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强化明显,MRI显示肿瘤内有流空的血管影.结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和特定的定位征象,对诊断有决定性价值.发生于罕见部位者,诊断困难,但如有上述典型征象,仍要考虑本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