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医药卫生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研究PGE1对带瘤小鼠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及NK细胞活性,CTL毒效应,Mφ吞噬杀菌功能及抗肿瘤的作用。结果表明。PGE1可降低带瘤小鼠血清Cu含量,提高血清Zn含量,对带瘤小鼠的NK细胞活性,CT毒效应、吞噬杀菌功能均起负反馈调节作用,PGE1可抑制肿瘤生长,其作用与PGE1使用的时间及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2.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apa)对同种移植耐受个体CD4^+CD25^+ T细胞体内负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同种皮肤移植模型, 受体鼠术前预输注供体鼠脾细胞, 术后给予环孢素A(CsA)进行耐受诱导.移植后第14天提取耐受诱导模型鼠的T细胞, 经不同浓度Rapa和/或IL-2体外处理后,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确定T细胞特异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CD25^+ T细胞比例变化;RT-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不同时间后上清中IL-10的变化.然后将Rapa和/或IL-2处理的T细胞过继转移给同种移植后的BALB/c-SCID鼠, 观察移植物存活状态.结果:CsA加供体脾细胞预先注射可明显延长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期(P<0.05);移植耐受状态的T细胞经Rapa和/或IL-2体外处理后CD4^+CD25^+ T细胞比例升高、增殖水平明显降低、 Foxp3表达量明显增加;过继转输给同种移植SCID鼠后, 其移植皮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Rapa可体外扩增耐受诱导模型中CD4^+CD25^+ T细胞, 使CD4^+CD25^+ T细胞相关的Foxp3和IL-10明显升高, 过继免疫后, 小鼠同种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而低浓度IL-2可以协同Rapa的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13.
CELL-ELISA法检测HLA-Ⅰ类抗原在内皮细胞的表达张庆殷侯桂华孔庆莲曹容华*(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济南250012)用胰蛋白酶灌注消化法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待形成致密单层后,用于HLA-ABC表达试验。在单层HU...  相似文献   
114.
115.
研究了前列腺素E_1(PGE_1)对巨噬细胞(Mφ)杀伤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超微结构的改变程度轻于对照组,并观察到PGE_1抑制巨噬细咆胸腺细胞自身花环的形成、巨噬细胞的伸展,对脾脏的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有抑制作用,但对胸腺组织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新生期大鼠接种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能产生免疫耐受,以及接种后对血脂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在150~180 g雄性Wistar大鼠40只,制作高脂模型后取血,梯度密度离心提取极低密度脂蛋白并测定其蛋白含量.将出生4 h内的Wistar雄性乳鼠按窝别随机分为两组,极低密度脂蛋白组腹腔注射极低密度脂蛋白0.3 m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普通饲料喂养3周.从两组大鼠中各随机抽取10只腹腔注射极低密度脂蛋白,喂养15天后取血测血清抗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剩余大鼠高脂饲料喂养60天,取血测血脂、内皮素及T细胞增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极低密度脂蛋白组抗体水平降低(P<0.05),T细胞增殖水平有所下降(P<0.05),而血脂及内皮素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新生期大鼠接种极低密度脂蛋白可以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观察CD34免疫亲合柱对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分离纯化的效果及纯化后CD34 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方法 :采用CD34免疫亲合柱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 (MNC)中的CD34 细胞 ,流式细胞技术 (FACS)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测定。将分离前后的细胞加入造血生长因子进行液态扩增培养和多向祖细胞集落 (CFU GEMM)培养。结果 :经CD34免疫亲合柱分离后脐血中CD34 细胞为 49 6 2 %± 17 6 9% ,明显高于脐血MNC(1 17%± 0 6 8% ) ,细胞回收率为 5 4 38%± 11 91%。分离后CD34 细胞和脐血MNC经造血生长因子刺激培养 2 0d分别扩增 5 6 1 0 0倍和 44 44倍。培养至 12d时 ,免疫亲合柱分离组CD34 细胞阳性率为 5 3 38% ,对照组为 7 91%。分离组CFU GEMM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CD34免疫亲合柱应用于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分离可充分富集CD34 细胞 ,且分离后的CD34 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效应和CFU GEMM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评价通识课程《辐射防护基础》在构建与强化高校学生辐射安全意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2021—2022年度山东大学各学院选修通识课程《辐射防护基础》本科生总人数为127人,为对比医学、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效果,选取医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选课学生101人(79.5%)作为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课程学习前后大学生对辐射安全基本概念及理论的了解,以及对辐射危害科学防护意识的改变,从而评价该课程教学效果及意义。结果 2021—2022年度山东大学医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中,接受邀请并全程自愿完成两次问卷调查的94人,占各校区总选课人数74.0%。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程学习,明显提高了大学生对辐射科学防护的认知水平,对6个方面的认知李克特量化分值从学习前的3.59±1.35、3.81±1.17、3.45±1.16、4.11±1.13、3.62±1.05、3.98±1.24分别增加到学习后的4.94±0.32、4.87±0.32、4.96±0.21、4.98±0.15、4.81±0.39、4.98±0.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55、5.50、9.10、5.36、7.60、5.34,P<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背景影响学生对辐射安全防护的了解:在学习本课程前,对电离辐射5个方面知识认知评分,医学院学生优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4.06、6.46、6.27、7.78,P< 0.001);而学习本课程后,两个专业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程度均明显提升,无明显差异(P > 0.05)。对课程学习收获的反馈结果显示:通过通识课程学习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日常辐射防护"意识(96.8%),鉴别伪科学、伪信息(93.6%),打消对"核"的恐惧(95.7%),并有效引导他们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91.5%)。结论 《辐射防护基础》通识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强化了辐射安全防护知识体系,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途径,值得在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课程教育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