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目的 研究急性肺损伤合理的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评估方法.方法 24只健康杂种犬采用油酸复制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应用食道-胃囊管测压系统监测评估急性肺损伤早期生理学反应.结果 自主呼吸状态下犬油酸急性肺损伤早期:(1)呼吸力学方面: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吸气流量峰值、平均吸气流量、吸气气道阻力均显著增高(P<0.001),跨膈压峰值增高(P=0.0185);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显著降低(P<0.001);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无明显变化(P=0.163).(2)气体交换方面: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降低(P<0.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肺泡死腔与潮气容积比值均显著增高(P<0.001).结论 食道-胃囊管测压系统客观地评估了急性肺损伤早期各项生理学反应.  相似文献   
72.
Th17细胞在哮喘小鼠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初步探索Th17细胞在哮喘小鼠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哮喘组小鼠于第0天(开始实验当天)和第14天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混悬液(含OVA 2mg,氢氧化铝乳化液5mg)200μl致敏,第21天开始给予含1%卵蛋白(OVA)的生理盐水40ml,雾化吸人,1次/d,每次40min,连续6d.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致敏液及雾化液,余同哮喘组.观察2组小鼠BALF中细胞比例变化和气道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胸腺和肺组织中的Th17细胞.结果 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观察可见哮喘组小鼠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组外周血及胸腺中Th17细胞(分别为3.62%±0.58%、6.96%±1.35%)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分别为0.68%±0.26%、0.80%±0.3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肺组织中Th17细胞很少,哮喘组(0.64%±0.30%)与对照组(0.55%±0.2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h17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胸腺释放入外周血,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聚集,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3.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气道高反应性和几种神经肽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神经肽类及粘附分子与气道高反应性 (BHR)关系。对 6 8例哮喘、6 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及 43名正常人群测定气道反应性 (Astograph法 )、血浆P 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可溶性P 选择素 (sP selectin)的变化。结果 6 8例哮喘和 6 2例CAV病人气道反应性试验阳性。最小累积诱发剂量 (Dmin)哮喘病人低于CAV病人 (P <0 0 5 )。正常人吸入乙酰甲胆碱前后 ,气道阻力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激发试验为阴性。哮喘及CVA病人SP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1) ,VIP较正常组下降 (P <0 0 5 )。哮喘及CVA病人血浆sP se lectin及Fn较正常组有明显升高 (P <0 0 5 )。提示BHR与神经肽及粘附分子介导的气道炎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将其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LPS组及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Ac-YVAD-cmk)+LPS组(简称cmk+LPS组)。采用四氮唑盐(MTr)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1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测定各组细胞Caspase-1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白介素1B(IL-1B)水平。结果3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Caspase-1mRNA的表达水平较cmk+LPS组和对照组增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Caspase.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mk+LPS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IL.1B水平高于对照组和cmk+LPS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P3炎症复合体诱导的Caspase.1活化参与人气道上皮细胞LPS的致敏过程,并促进下游IL-1B的生成。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胸膜活检术在胸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改良Abrams胸膜活检针,对570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了胸膜活检术,对其阳性率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行胸膜活检术647次,总体阳性率为65.1%(371/570),并发症发生41例,发生率6.3%( 41/647).结论 胸膜活检操作简单,易于常握,创伤小,快速,安全,取材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6.
陈新  陈瑞  许睿  刘杰  于化鹏 《当代医学》2011,17(31):1-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肺损伤(ALI)早期气体交换和呼吸应答的影响。方法 40例早期ALI患者,分为无创正压通气组(NIPPV)和控制性高浓度氧疗组。在入选时和入选后2、12、24、48、72h连续记录并计算气体交换和呼吸应答的各项生理参数。结果 NIPPV组与氧疗组比较,氧合指数(OI)明显升高(P〈0.05~0.001),呼吸频率(RR)和浅快呼吸指数(f/VT)明显降低(P〈0.05~0.001),分钟通气量(VE)显著降低(P〈0.05),平均吸气流速(VT/Ti)和气道阻力(Raw)显著降低(P〈0.05~0.001),生理死腔与潮气量之比(VD/VT)显著降低(P〈0.01~0.001)。两组间潮气量(VT)、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Ti/Ttot)、动态顺应性(Cdyn)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LI早期应用NIPPV可显著改善ALI患者气体交换和呼吸应答方式,纠正低氧血症,缓解呼吸窘迫,降低了患者的通气需求和中枢驱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致敏原鸡卵蛋白(OVA)制备哮喘模型时对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哮喘组又分为小剂量OVA致敏组(A组)和大剂量OVA致敏组(B组),每组各10只。A、B组在开始和第14天时给予含OVA的致敏液200μl(A组含10μg OVA,B组含2 mg OVA,两者含同样的氢氧化铝及生理盐水),21 d开始雾化吸入OVA,连续雾化6 d,操作时观察小鼠活动及呼吸情况;各组分别于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测定小鼠的无创肺功能中的增强呼气间歇(Penh)值以评价气道反应性;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取肺组织作HE染色病理切片;ELISA方法测外周血、BALF上清液中的IgE、IFN-γ含量。结果:哮喘B组在第二次致敏后可见喘息、呼吸困难、口唇和尾巴黏膜发紫表现,并在雾化时出现扭体、燥动、呼吸加快等症状。哮喘A、B组的Penh值明显高于C组(P<0.01);从乙酰甲胆碱(Mch)6.25 mg.m l-1开始时哮喘B组的Penh值明显高于哮喘A组(P<0.01)。哮喘A组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数(2.41±0.90,0.93±0.18)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0.65±0.34,0.30±0.16,均P<0.05);哮喘B组中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数(4.89±3.49,1.74±0.76)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均P<0.05);哮喘B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数与哮喘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哮喘A、B组的支气管、血管周围,肺间质及肺泡腔内可见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气道上皮损伤,结构紊乱,气道内杯状细胞肥大增生,气道内分泌大量黏液并有黏液栓形成;正常对照组肺组织气道结构清晰,气道纤毛上皮排列整齐,无明显的炎症改变。哮喘A、B组中外周血和BALF的IgE含量均较正常组的增多(P<0.01);哮喘B组中外周血及BALF的IgE含量(37.47±6.18,26.10±7.18)较哮喘A组(26.09±3.76,12.47±3.02,均P<0.01)明显增多。哮喘A、B组中外周血和BALF中的IFN-γ含量均较正常组减少(P<0.01);哮喘B组中外周血及BALF的IFN-γ含量(35.29±10.92,37.44±21.01)与哮喘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2±10.04,36.89±22.00,均P>0.05)。结论:哮喘小鼠组模型制备成功。在观察气道高反应方面,较高剂量OVA致敏哮喘模型较低剂量OVA致敏的气道高反应性更敏感。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小鼠脾脏中的募集情况,以探讨诱导MDSCs募集的新方法。方法采用LPS反复腹腔注射的方法使小鼠产生内毒素耐受。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小鼠和LPS注射小鼠第5、10天脾脏中CD11b+Gr-1+双阳性细胞,即MDSCs的比例。结果经LPS处理后第5、10天脾脏MDSCs的比例分别为(17.99±1.66)%和(27.37±6.62)%,较正常小鼠(4.53±3.0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在短期内诱导大量MDSCs在小鼠脾脏中聚集。  相似文献   
7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用Th1/Th2失衡理论不足以解释哮喘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尤其是发现调节性T细胞和Th17与自身免疫病和哮喘等慢性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Lee等[1]发现,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等动物模型中,活菌卡介苗接种能抑制Th17所致的炎症反应.也有研究发现,IL-17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且卡介苗接种组和结核菌培养上清液接种组小鼠血清IL-17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组和哮喘组[2].本研究通过观察卡介苗干预对哮喘小鼠IL-17分泌及Th17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哮喘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0.
目的用卵白蛋白(OVA)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IL-17+ T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方法 30只BALB/c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哮喘模型组(n=15);分离小鼠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BALF中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分离外周血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从而测定小鼠中IL-17+ T淋巴细胞的含量。结果哮喘模型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观察可见哮喘模型组小鼠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模型组外周血中IL-17+ T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IL-17+ T淋巴细胞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气道炎症中扮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