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科学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3 毫秒
51.
基于集合预报和支持向量机的中期强降雨集成预报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威  牛若芸 《气象》2017,43(9):1110-1116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集合预报资料和支持向量机(SVM)回归方法建立了多模式集成的动力-统计客观预报模型(SVM-多模式集成预报),继而选用2012年5—9月(共计153 d)发生在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大雨和暴雨开展了回报试验,并将所得预报结果与ECMWF的控制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进行了多角度比对评估。结果表明:在中期预报时效(4~7 d),SVM-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对2012年5—9月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效果最优,尤其对暴雨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强降雨中心分布范围和强度的预报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52.
洋中脊热液系统是将相对富集在深部的Os运移到海底表面的重要媒介,同时该过程也是全球Os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归纳总结洋中脊热液系统各物源组分和产物中Os的化学形态、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Os在洋中脊热液活动各阶段中的分布演化规律及物源贡献特征.在缺乏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区域,热液系统中的Os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主要受控于海水和不同构造环境下洋壳组分特征的差异以及这两种物源组分混合比例的不同.经历了海底之下的水岩反应后,围岩会将下渗海水中的部分放射性成因Os固定,而将自身富集的非放射性成因Os释放进入热液流体中.堆积在海底之上的各种热液产物中的Os大多来自海水,而海底之下的热液产物则因为海水下渗深度以及海水与热液流体混合程度的差异而体现出宽泛的Os含量和187Os/188Os比值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53.
针对软硬互层边坡治理方案优化中存在方案偏好与客观信息问题,基于余弦决策原理,建立了软硬互层边坡治理方案优化余弦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评价指标划分5级,指标权重依据其级别来确定。然后根据余弦公式,计算待评价方案指标线段与理想方案指标线段之间夹角余弦值,建立软硬互层边坡治理方案优化模型。并将所建优化模型应用于彭家湾边坡治理方案优化,得到了最优治理方案,为其治理设计与施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浅海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空气波的影响,浅海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对海底储油层的反映较弱,如何对浅海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一直是海洋电磁理论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海洋电磁理论的不断完善,浅海数据已经可以被较好地处理与反演,但是其解释水平仍然受基本理论研究不足的制约。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开展了海底电各向异性对浅海数据影响规律的研究。具体方法为:利用欧拉旋转建立不同的海底电性各向异性模型,然后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计算浅海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最后通过分析同线情况下电场Ex分量的振幅和相位曲线特征以及海底电场及电流密度分布规律,分析各向异性对浅海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影响的物理机制,并讨论浅海各向异性情况下海洋电磁对高阻储油层的识别能力。得出的结论为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浅海海洋电磁响应特征与深海有较大区别,在进行数据的处理、反演和解释时应区别于深海情况。  相似文献   
55.
柴达木盆地发育了一套完整的古近纪—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选择在其北缘大红沟剖面采集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鉴定分析。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划分出14个孢粉组合带,揭示了该地区古近纪到新近纪的植被、气候变化历史。结果显示:该地区古近纪—新近纪植被代表一种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体针叶林→干旱草原荒漠的植被生态景观演变过程。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植被面貌分析,推断古近纪—新近纪期间研究区气候存在多次冷暖干湿变化,呈现出由暖湿向冷干发展的趋势。11~9 Ma低温干燥的特征与中新世中期全球气候适宜期趋势不一致,可能是盆地构造运动导致的区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   
56.
57.
The evaporation rate over South China i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CMAP)data and the NCEP/DOE reanalysis II data from 1979 to 2007.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evapor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ecipitation are discussed. Climatologically,the evaporation rate over South China is the largest in July and smallest in March.In spring and summer,the evaporation rate is approximately one half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However,the evaporation rate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precipitation rate in fall and winter.The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the evaporation rate over South China is quite in phase with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 in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May but out of phase with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 in early winter.Over South China there is a pronounced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evaporation in colder seasons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aporation variation and the rainfall variation in spring.In summer,the abnormality of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omalous evaporation over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eastern vicinity.In winter,the rainfall variation in South China has a close linkage with the evaporation variation in a belt area covering the eastern Arabian Sea,the Bay of Bengal,the southeastern periphery of the Plateau,the sou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Indonesia.  相似文献   
58.
对我国大洋第19航次第Ⅱ航段在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利用电视抓斗获取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Tao C et al.,2007)样品从内到外取了5个小样,进行了铂族元素含量分析,样品的PGE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大。PGE中平均含量最高的Pt和Pd仅分别为0.667ng/g和0.  相似文献   
59.
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不仅是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最具科学魅力、充满学术争议的问题之一,也是调节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包括海洋在内的各种环境中的AOM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对该反应的运作机制仍缺乏足够了解,其中包括该作用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系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机理和程度问题,这说明对于甲烷最重要汇的了解还存在着盲区。以现代海洋地质环境中的AOM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其产生机理、反应底物、电子受体、以及涉及到其中的微生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该作用对于地球环境、气候的影响意义及地质学启示,并尝试展望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点方向,希望藉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与重视。  相似文献   
60.
大学城热引发土地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和持续增长,高等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建设规模不断外延扩展,用地需求日益增大,占地规模十分惊人,引发种种土地问题,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高等院校拓展与外延,有何驱动因素,以及对周边地区和土地市场有什么影响,这是政界、媒体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对近几年高校这一用地大户建设拓展及大学城热,所带来的一系列土地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大学建设用地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