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科学   1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浊流形成条件的水动力学模拟及其在储层预测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浊流形成条件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水动力学模拟原理正演模拟了由不同粒级沉积物形成的浊流的几何形态,并通过与地震资料的对比来达到储层预测的目的.采用该方法分别对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的浊流沉积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浊流发育的最理想的坡度是1.5~3.0°;②浊流沉积一般都会形成斜坡扇和盆底扇,且单个浊积体在坡角处沉积最厚,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③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固体颗粒越大,形成的浊积体越厚,但展布范围越小;固体颗粒越小,形成的浊积体越薄,但展布范围越大.模拟结果与钻井的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2.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特点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8  
陆相盆地具有多物源、物源近、相带窄、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等特点,因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与大陆边缘盆地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分别从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层序界面、小层序组和体系域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3.
冯志强  张顺  解习农  安广柱  赵波  侯艳平 《地质学报》2006,80(8):1226-12321240
松辽盆地属于大型陆相中生界含油气盆地,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首次在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嫩江组一段湖相泥岩中发现了发育完整的大型湖底水道系统,该系统由3个主干水道和4个末梢分支水道构成,沿大庆长垣自北向南延伸,水道系统延伸最大直线距离71km,水道最大宽度600m。研究认为该水道系统可能为河流直接入湖而形成,电测解释和岩心观察表明水道砂体具有很好的含油气性。因此,这一水道系统的发现为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中寻找油气储层提供了一个新勘探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4.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突破的地层水化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层水化学特征往往反映出盆地流体的成因和演化信息。莺歌海盆地地层水样品分析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可划分3个带,即非底辟带、底辟带上方常压段和超压段。非底辟带地层水矿化度接近于正常海水,而超压带为具有较低矿化度的NaHCO_3型水,底辟带上方常压段地层水矿化度变化极大,与垂向断裂距离有关,越靠近垂向断裂的井往往具有更低的矿化度和更高的 HCO_3~-和 CO_3~(2-)离子浓度。在远离垂向断裂的底辟带侧翼或较浅地层(<1200m)孔隙水接近正常海水,以 MgCl_2型地层水为主:而在毗邻于垂向断裂的浅部储层具有明显低的矿化度,与超压带流体相似,也具有较高的 HCO_3~-和 CO_3~(2-)离子浓度这些观察结果反映垂向断裂为深部超压热流体突破的主通道,底辟带上方成为地层原生孔隙水(海水)与超压带内低矿化度热流体混合场所,地层水矿化度越低,说明来自深部超压热流体所占比例越大。不同压力地层中的水化学特征可以很好地用来识别流体运移路径和可能的水-岩反应。  相似文献   
75.
东营凹陷流体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营凹陷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盐度以及运移动力和流动样式,划分出3个流体动力系统:静水压力-低压淡水流体动力系统、静水压力低盐度流体动力系统、超压高-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超压高-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以有效烃源岩、流体超压和盐度较高[ρ(TDS)≥35 g/L]为特征,压力驱动为主导;静水压力低盐度流体动力系统以常压、低盐度[ρ(TDS)=10~<35 g/L]流体、运移通道和储层特别发育为特征,运移动力为盐度差和浮力;静水压力-低压淡水流体动力系统以静水压力-低压、淡水为特征,运移动力以浮力和重力为主.  相似文献   
76.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段莺歌海组沉积演化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育于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低凸起的中央峡谷西段,早期充填了厚达700 m的深海重力流沉积.基于两口钻井和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中央峡谷早期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和对比井震资料,将峡谷充填划分为5个沉积期次;在井震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反射特征、地震切片及属性分析,识别出四种主要的沉积类型:水道复合体、水道-天然堤、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期次1主要为水道复合体,沉积期次2和3主要为水道-天然堤,沉积期次4主要为块体流和水道-天然堤,沉积期次5主要为块体流和浊积席状砂.峡谷DS1~DS3主要受轴向物源控制,以浊流沉积为主,富砂;DS4~DS5逐渐受北部陆坡物源控制,以块体流沉积为主,富泥.浊流沉积是峡谷内优良的储集体,普遍发育于峡谷充填下部,与上部块体流沉积可以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7.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以垂向断裂和裂隙系统为主 .根据断裂和裂隙系统形成机制及其赋存特征 ,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弥散型层内流体压裂、穿刺型断裂、拱张型断裂 .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的发育不仅影响到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 ,而且还影响到超压体系中烃类气体的运移 ,它构成烃类气体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 .超压流体囊幕式突破使得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呈幕式开启和封闭 ,从而构成了莺歌海盆地多源混合、多期运聚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78.
沉积盆地内热流体活动过程实际上是热流体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过程.热流体活动必然导致温度和压力以及化学条件的改变,尽管如此,沉积盆地内热流体活动的示踪难度较大.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热流体活动中的温度效应进行示踪研究.其中较为有效的参数有伊-蒙矿物的转换、镜质体反射率和有机物热解指标以及流体包裹体等.这些参数的不同形式的异常均指示了来自深部的热流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79.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特征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峰  解习农  张成 《地球科学》2008,33(3):337-341
对储层超压的分析, 有助于理解渤中坳陷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机理.利用RFT实测储层压力资料分析了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的特征和成因.渤中坳陷存在3套储层超压系统: 浅层明化镇组-馆陶组储层超压系统、中层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储层超压系统、基底(中生界及以下地层) 储层超压系统.渤中坳陷的储层超压可能主要是由3种机制综合引起的, 即不均衡压实作用、超压传递作用和裂解气的生成作用.少量保存的传递超压是深部超压流体注入的“化石”, 它是超压背景下油气快速充注成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莺歌海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坡折带是层序样式划分的重要依据.大量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表明, 莺歌海盆地坡折带可划分为构造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 进而将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四类, 即挠曲坡折型、断裂坡折型(生长断裂型)、沉积坡折型(陆架陆坡型, 相当于Ⅰ类层序)和缓坡型.不同类型层序样式控制不同低位体的空间分布.挠曲坡折、断裂坡折和沉积坡折控制了各三级层序中斜坡扇和盆底扇的分布, 而缓坡控制强制性海退型低位三角洲的分布.详细的构造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裂后期边缘断裂, 如①号断裂和莺东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仍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活动性.正是由于这些断层的活动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控制了盆地内坡折带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