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科学   49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浙江近海大黄鱼仔、稚、幼鱼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严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65,7(4):355-372
关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成鱼的食性,著者等已作过比较详细的叙述,有关性成熟以前各生活阶段的食性问题,在过去文献中,只涉及食物的一般叙述,至于阶段食性、食性转换,以及摄食强度的变化等有关问题,则谈的甚少,或者从未提到过。因此,本文根据多年来在浙江近海所获大黄鱼仔、稚鱼及200毫米以下的  相似文献   
42.
杨纪明 《海洋科学》2007,31(10):1-3
对北海鱼类营养级和生物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北海鱼类群落中,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和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5,3.9和4.5,依次递增,而它们的生物量之比为1∶0.8∶0.4,依次递减,由此发现了一种与生物量锥体相似而又不同的现象,即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横向的营养级与生物量的负相关关系,作者称之为类生物量锥体。北海的生物量锥体其底部与顶部营养级之比为1∶4,生物量之比为1333∶1;类生物量锥体其底部与顶部营养级之比为3.5∶4.5,生物量之比只有2.36∶1,由此看出类生物量锥体相似于生物量锥体,但又不同于Odum提出的被食者与捕食者之间的纵向关系的生物量锥体,其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生物量锥体为小。类生物量锥体的意义在于可以从鱼类生态类群营养级的高低来推测其生物量的状况。  相似文献   
43.
黑鲪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样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为材料,进行黑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含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单见,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份较高。生态生长效率波动于6.5%-34.7%范围内,年平均为16.7%。  相似文献   
44.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92年5月和9月,韩国仁荷大学校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1992年9-10月在南海调查所获资料及双方过去积累的多年资料进行多学科研究。首次编绘出潮能分布图和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图,取得的新进展和结果烛海洋学研究,资料开发和渔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5.
46.
1983年夏季渤海上层鱼类生物量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项工作是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对该海区底层所进行的鱼类调查结束后,接着于6月和7月开展了上层的鱼类调查。调查工具为185马力双船上层拖网。网口周长为800目,目大100毫米。网囊部为20毫米目。拖网时,两船间距平均为94.5米,网袖间距平均为17.8米,  相似文献   
47.
黄河口黄盖鲽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窦硕增  杨纪明 《海洋学报》1992,14(6):103-112
923尾黄河口黄盖鲽Pseudo pleuronectes yokohamae(Gunther)成鱼的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黄盖鲽系广食性、底栖生物食性,主要摄食多毛类、软体动物类、棘皮动物类、甲壳类及腔肠动物类50余种食物,它终年摄食,仅在产卵期间稍有减弱,其食物类群及种类组成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明鱼类的摄食与食物保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
渤海3种头足类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火枪乌贼L加壮mbeka)1曼氏无针乌贼s如山hmailunT)17i和双像耳乌贼(&加o山b。Shata)属头足纲,都是我国的经济软体动物'。它们在渤海食物链中分别占有一定的位置。关于它们的食性,尚未见有专题报道。本文根据多年收集的样品,对它的食性作一初步分析。1材料和方法通过胃内食物分析方法,来揭示三种头足类的食性特征。所用的910个头足类标本,计有火枪乌贼(眼长30一96一)653个(空胃649%)、曼氏无针乌贼(34一95一)49个(37%)和双呼耳乌贼门~18一)208个(837%),系1983一1996年间通过渤海拖网调查和沿岸取样获得的。这些…  相似文献   
49.
杨纪明 《海洋科学》2000,24(7):51-51
1959年6月1日作者在浙江舟山群岛采集鱼类标本时,于沈家门渔港码头看到渔民在分割一条大鲨鱼,便上前仔细观察,原来是怀胎的雌性黑印真鲨(Carcharhinus menisorrah Müller & Henle).经征得现场同意,作者进行了粗略解剖和观测并做了记录.该鱼体长约2.5m,体重超过150kg,泄殖腔内怀有小鲨鱼26条,每条全长为50cm,可见该鲨鱼是卵胎生,怀仔数较多.该鲨鱼胃饱满度III级,游泳动物食性,胃内存在稍消化体形基本完整的体长42cm的鳓鱼2尾和体长18~25cm的银鲳13尾,是经济鱼类的天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