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科学   5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51.
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1月10日在北京成立。该专业委员会由从事灾害及社会经济研究和管理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与学术交流,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社会发展中的减灾问题,为政府提供高级咨询,并促进减灾社会化。初步规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预测、预报;防灾、抗灾工程;灾害与社会;灾害与经济;企业减灾与行业减灾等。  相似文献   
52.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成灾特点和防治能力,笔者认为:实行灾害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是防治崩滑流灾害的根本出路;建立新的减灾体系,必须与深化改革及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53.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与防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1949—1990年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情况,介绍了其主要危害方式和破坏程度;根据灾害分布特征和形成背景条件,将我国分为三大灾害区;分析了年内和多年灾害发育规律;论述了灾害形成条件,并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灾害的促进作用;预测了灾害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危险区;提出了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4.
张梁  张业成 《中国地质》1994,(12):18-20
我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同时又是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全面防治.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社会化减灾系统,并且根据崩滑流成灾特点,制定和实施防治对策,才能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实现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55.
56.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严重。在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 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和破坏程度差异巨大, 全国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灾害区, 两大灾害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亚区。地质灾害活动具有不规则准周期性和累进性特点。多数地质灾害在强弱变化中显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说,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7.
中国的巨灾风险与巨灾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我国巨灾主要为特大洪水、大地震以及特大风暴潮、持续性大面积干旱。新中国建立以来,共有18个年份发生巨灾。巨灾频发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多种异常动力活动强烈;减灾基础薄弱,巨灾防范能力不足。未来时期,巨灾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威胁依然严重,预测有11个高风险区,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巨灾防范对策包括: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建立管理系统及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