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科学   12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前,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而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和稳定带厚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Sloan的CSMHYD程序研究了外界条件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及稳定带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天然气水合物中含有其他气体时,除了氮气会使水合物稳定存在的区域变小外;其他气体都会使稳定区域变大,且甲烷含量越少,水合物越容易形成;对于本文中所提到的几种气体,丙烷和硫化氢对相平衡曲线的影响最大;另外,水合物稳定存在的区域会随着盐度增加而变小.地温梯度、水深、海底温度、气体组成和孔隙水盐度对稳定带厚度的影响不同,其中稳定带厚度与地温梯度呈指数相关关系,与水深呈对数相关关系,与海底温度、水合物中甲烷含量及气体组成呈线性相关关系.水深从1 000 m增加到4 000 m时,稳定带厚度增加了大约400 m;水深2 000 m情况下,地温梯度从0.02℃/m到0.1℃/m变化时,稳定带厚度减薄了大约660 m;底水温度从0~17℃的变化过程中,稳定带厚度减薄了大约1000m;在水合物中气体组成从纯甲烷到含20%乙烷时,稳定带厚度增加了大约170m;盐度在0~4.5 wt%的变化中,稳定带厚度减薄了大约130 m.由此可见,在这几种因素中,地温梯度和底水温度对稳定带厚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高精度混合法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波场分裂理论,首先给出了波场延拓的一般方程,即一个上下行波的耦合方程组.通常所用的波场延拓方程就是该耦合方程组的特例.根据平方根算子的近似,推导了一种新的高精度混合法偏移方法,用分裂法即可进行计算.通过对一个横向强烈变速模型的叠后偏移及Marmousi复杂构造模型的叠前偏移计算,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精度较高.采用MPI并行编程实现并行计算,提高了计算效率.该方法可用于对横向强烈变速的复杂构造的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13.
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介绍日本在其周围海域特别是南海海槽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首先介绍其研究简史,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早期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西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状况,然后,介绍了五年计划实施的东南海海槽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状况,最后指出,南海海槽的一些新资料深入的综合研究无疑会给世界水合物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Milkov and Sassen’s model is selected to calcul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gas hydrate stable zone (GHSZ) and the amount of gas hydrate in the Xisha (西沙) Trough at present and at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s in the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sea level on these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GHSZ in Xisha Trough is estimated to be 287 m and 299 m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HSZ thickness and the water depth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at present and at LGM, respectively. Then, by assuming that the distributed area of gas hydrates is 8 000 km2 and that the gas hydrate saturation is 1.2% of the sediment volume, the amounts of gas hydrate are estimated to be ~2.76×1010 m3 and ~2.87×1010 m3, and the volumes of hydrate-bound gases are ~4.52×1012 m3 and ~4.71×1012 m3 at present and at LGM, re- spectively. The abo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of GHSZ decreases with the bottom water tem- perature increase and increases with the sea level increase, wherein the effect of the forme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that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GHSZ in Xisha Trough had been reduced by ~12 m, and that 1.9×1011 m3 of methane is released from approximately 1.1×109 m3 of gas hydrate since LGM. The released methane should have greatly affected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水合物(Gas Hydrate)是产于大陆坡海底和永久冻土带的一种新型能源资源,是在高压低温下由水和天然气形成的冰态超分子笼状固态物,每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状态下可释放160~180立方米天然气。据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总量相当于全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史CTD数据和EW0210航次的部分地震测线,在加利福尼亚湾首次发现了盐指型温盐阶梯,并对其尺度和规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经分析发现在该区域水深100~600 m范围内主要发育有层厚较大的温盐阶梯,其中均匀混合层厚度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水平方向上连续性好,界面处热通量主要集中在-0.1~-0.2 W·m-2,盐通量主要集中在-1×10-7~-2×10-7m·s-1.受地形引起的内潮波或涡旋的影响,阶梯层抖动剧烈,上下起伏较大,部分反射层垂向位移甚至可达80 m,由此推测该阶梯结构可能将会被破坏.  相似文献   
18.
以往通过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在台湾岛以南恒春海脊处捕捉到了两个大振幅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利用叠前偏移剖面得到内孤立波的视相速度约为0.7 m·s-1,其视传播方向沿地震测线从S到N,总体上满足较大最大振幅的波视相速度也较大的规律.地震海洋学剖面得到的振幅曲线观测值和理论方程计算出的第二模态内波振幅垂向变化理论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叠前偏移剖面观察该内孤立波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在采集过程中,出现反射同相轴后翼变陡、分叉、合并的现象.由于密跃层中心偏离水层中心以及背景剪切流的影响,两个内孤立波尾部发育了高频内波,使得能量耗散增强.此外,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生成和传播特征受到水体层结、黑潮、背景剪切流以及海底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内孤立波的结构特征,此处内孤立波为第一模态下沉型,为中幅度和大幅度内孤立波,垂向振幅最大可达74.5m,振幅随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传播速度随振幅增大而增大,可以确定“真”最大振幅位置位于密跃层附近.由于类多普勒效应和孤立波与测量船之间存在夹角的原因,从地震剖面上得到的为视半高宽参数,需要进行校正后才能得到比较真实的半高宽参数,校正后半高宽最高可达到1721.8m,但是校正后的半高宽与理论结果有些差距,这可能与内孤立波的发育稳定程度有关.随着内孤立波包不断向东运动,整体波宽变大,垂向速度变小.本文将地震海洋学方法拓展应用于地中海区域内孤立波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海水运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对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近期采集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获得新的地震海洋学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孤立波/内孤立波包、沙丘上方和陡坎附近特殊反射结构特征,从而提供了新的海水层与海底相互作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除之前已发表文章中地震海洋学资料显示存在的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波包和沙丘上方常见的反射样式-披毛状发射外,地震海洋学资料上还发现了第二模态内孤立波、陡坎上方的上抬型波动反射结构样式.在新的地震海洋学数据中,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振幅均小于50 m,宽度上都小于5 km,单个内孤立波的最大振幅约为45 m.内孤立波包的内孤立波振幅都相对较小,均小于40 m,并且与之前不同的是,彼此之间振幅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排列规律.此次地震海洋学数据记录到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形态较为完整,上层和下层反射的振幅相差不大,在30 m左右;中间层大约在水深130 m位置处,垂向结构的整体大小大于200 m.沙丘上方反射结构普遍存在弱反射层,可能是湍流边界层,并且存在特殊反射样式-披毛状反射.但并不是沙丘上方都存在披毛状反射样式,本文分析它出现在地震海洋学资料上可能是受测线与沙丘走向之间夹角的影响.陡坎区域的水层反射结构则表现为上抬型波动,并常常伴随着同相轴连续性的变化.该波动的大小及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可能取决于陡坎的高度/坡度及水层动力的强度,新数据中出现的一个上抬型波动,高度达20~30 m,它的附近水层还存在一个形态不完整的内孤立波.陡坎附近的水层反射也常常出现弱反射带和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