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科学   5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地热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exploration of unconventional and/or new energy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nergy research worldwide,given the shortage of fossil fuels.As a potential energy resource,gas hydrate exists only in the environment of high pressure and low temperature,mainly distributing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seafloor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the permafrost zones in land.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s essential yet challeng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xploitation potential.The majority of previous studies obtain this thickness by detecting th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s) layer on the seismic profiles.The phase equilibrium between gas hydrate stable state with it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erive the thickness with the geothermal method.Based on the latest geothermal dataset,we calculated the thickness of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GHSZ) in the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icknesses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vary greatly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thickness mainly concentrates on 200–300 m and distributes in the southwestern and eastern areas with belt-like shape.We further confirmed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HSZ thickness and factors such as heat flow and water depth.The thickness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s found to be large where the heat flow is relatively low.The GHSZ thicknes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ater depth,but it tends to stay steady when the water depth deeper than 3 000 m.The findings woul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of gas hydrate resource potentia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42.
南华北盆地群岩石圈热-流变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南华北盆地群现代地温场资料和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对南华北盆地群的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群平均热流值为53.7 mW/m2,地幔热流为30~34 mW/m2,莫霍面温度为500~550℃,热岩石圈厚度为110~130 km。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岩石圈流变模拟,探讨了研究区的岩石圈流变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南华北盆地群岩石圈强度为(7.6~23.3)×1012 N/m,具有显著的 “三明治”结构。上地壳表现为脆性变形,中、下地壳为韧性的流动变形。这一分层变形机制决定了南华北盆地群的成盆演化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3.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但总的剥蚀鞋较小,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50~300m,平均剥蚀量为1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最大剥蚀量近1000m,但范围较小;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一般在150~400m,平均剥蚀量存2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最大剥蚀量在800m左右。  相似文献   
44.
南海成因机制及北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南海的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对理解该区地质、资源、环境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开展的岩石圈热状态、流变学及南海成因机制和国际上伸展盆地成因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区的大地热流相对较高,平均为75 mW/m2,其中绝大部分为来自地幔热流的贡献。莫霍面温度亦较高,从陆架向海盆方向,深部地温越来越高。岩石圈具有温度高、强度低和强烈流变分层等特征,且下地壳表现为韧性流动变形。伸展盆地成因模拟研究已从运动学向动力学模拟过渡,并逐渐强调岩石圈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目前对南海成因机制的理解仍存在争议,大陆裂解过程中岩石圈热-流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是控制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对南海形成中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随时间的演化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5.
岩石热物性是盆地模拟和预测深部温度时不可或缺的参数。琼东南盆地是当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 块,揭示该盆地的热状态和烃源岩热演化历史均离不开真实可靠的岩石热物性参数。前人虽然对南海北部地区的岩石热物 性开展过相关研究,仍存在实测数据偏少、代表性不足和相互矛盾等问题,亟需新增一批新的实测数据来弥补该区基础地 热参数的不足。文章对采自琼东南盆地19口钻孔的32块岩心样品开展了热导率、生热率以及密度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测 试,揭示了它们的空间展布特征、相互关系及其主控因素,建立了琼东南盆地新生界地层平均热导率和生热率,据此估算 出盆地沉积物的放射性生热贡献约占地表热流的33%。这些实测的岩石热物性参数为南海北部海域沉积盆地的盆地模拟和 地热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6.
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依据13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700口余井的试油测温数据, 以及47块岩样的热导率测试结果, 给出了济阳坳陷及外围的13个大地热流实测数据和101个大地热流估算值. 结果表明: 济阳坳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背景, 现今热流平均为(65.8±5.4) mW/m2; 盆地区热流的横向变化特征与基底埋深相关, 基底浅的凸起区和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区热流高, 而基底埋深大的凹陷区热流相对低; 沾化凹陷平均为(67.4±5.3) mW/m2, 高于全区平均值, 东营凹陷为(66.0±6.1) mW/m2、车镇凹陷为(65.1±3.7) mW/m2, 与全区平均值较接近, 惠民凹陷为(63.6±5.0) mW/m2, 低于全区平均值. 实际上, 盆地区的基底埋深和盆内凸起或凹陷分布是由新生代岩石圈拉张过程控制的, 火山岩分布也与这期岩石圈拉张过程相关. 所以, 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是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47.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地温梯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塔里木库车前陆盆地的109口井的地温数据,给出了库车盆地的地温场分布特征. 库车盆地各构造单元的平均地温梯度值为18~28℃/km,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相比,仍然偏低. 库车前陆盆地整体上是属于低温冷盆,山前带部位,依奇克里克、克拉苏和大宛齐等构造分区是低温冷盆中的高地温梯度带;从山前带由北向南,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在盆地的南部,地温梯度又存在明显差异. 总体上,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趋于一致,但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其变化的速率不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地温梯度与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的关系以及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48.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薄差层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密闭取芯检查并资料和地质分析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预测,即利用ANN方法可以确定薄差储层可动剩余油,首先输入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参数,然后通过网络的不断学习,最后输出判别精度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含水率或水淹级别等参数,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输入参数类型的确定,它涉及剩余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等问题,在深入探讨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成因类型的同时,还在诸多的剩余油影响因素中,确定了利用神经网络判别单井,单层剩余油的参数,即井点砂体类型,井点所处位置,注水井砂体类型,注水井距和注水时间,将研究方法应用在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北二区东部三次加试验区,预测薄差层的水淹分布状况,对解决三次加密调整井区存在的问题很有成效,同时指出了该识别方法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9.
对于台安县气象局来说,1993年是一个“丰收年”。这个局的结构调整成绩斐然,测报预报工作质量在全省属上乘,有偿服务收费突破10万大关,综合经营方兴未艾,站容站貌和职工生活福利得到改善。人们都说,改革为台安县  相似文献   
50.
介绍了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和进展,着重叙述在地球各个圈层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其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震波各向异性为动力地球作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它的科学潜力是巨大的、空前的,正逐步形成一个地震学的重要分支——各向异性地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