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Ni基吸附剂上催化裂化汽油反应吸附深度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干混法制备了3种反应吸附脱硫剂:Ni/ZnO-SiO_2-Al_2O_3、NiO/ZnO-SiO_2一Al_2O_3、NiS/ZnO-SiO_2-Al_2O_3,并利用小型固定床实验装置进行了催化裂化汽油脱硫实验.研究发现,活性组分Ni处于不同化学形态时,吸附剂脱硫活性顺序为:Ni/ZnOSiO_2-Al_2O_3>NiO/ZnO-SiO_2一Al_2O>NiS/ZnO-SiO_2-Al_2O_3.还原态Ni基吸附剂Ni/ZnO-SiO_2-Al_2O_3反应吸附脱硫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70℃.总压力2.0MPa,体积空速5.0 h-1,氢/油摩尔比2.6.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了吸附剂的穿透曲线,并通过穿透曲线获得了吸附剂的饱和硫容.  相似文献   
22.
综述重芳烃轻质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芳烃轻质化技术包括针对侧链的脱烷基技术、烷基转移技术和针对双环芳烃的选择性加氢开环技术,介绍脱烷基和烷基转移催化剂与工艺及选择性加氢开环催化剂,分析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概述各种轻质化工艺及组合工艺,未来重芳烃轻质化工艺技术发展应针对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的不同加工路线,对单环和双环芳烃选择分离,采用多种轻质化技术配套形成高效组合工艺,提高重芳烃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23.
以模拟油品为原料,在小型固定床(200 mL)反应器上考察了硅胶、γ-Al2O3、13X分子筛、Y分子筛及ZSM-5分子筛等多孔材料对烷烃/烯烃的吸附分离性能;其中硅胶的烷烃/烯烃分离效果最好,在吸附温度为40 ℃、压力为0.5 MPa、解吸剂为正辛烷/甲基环己烷的条件下,烷烃/烯烃分离度最高达到0.81;与其他类型硅胶相比,平均孔径为4~6 nm的B型硅胶传质效果更好,吸附-脱附过程更易趋于平衡。经过焙烧和溶剂再生的吸附剂,与新鲜剂相比,分离效果没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24.
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温度为29,62,100℃时噻吩、苯在NaY和Ce(Ⅳ)Y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并与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第Ⅰ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噻吩、苯的饱和吸附量均增大。Burchart1.01-Dreiding2.1力场可很好的描述NaY,Ce(Ⅳ)Y分子筛与噻吩、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5.
催化裂化柴油硫含量高,芳烃含量高,十六烷值低,是较为劣质的柴油组分。通过加氢方法一般可以实现催化裂化柴油的大幅改质,但芳烃加氢饱和对提高中间馏分油的十六烷值有限。催化裂化柴油已成为限制企业柴油质量升级的关键。针对国内外车用柴油质量升级趋势,以劣质催化裂化柴油高值化和清洁化利用为出发点,综述劣质催化裂化柴油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劣质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改质后调和柴油的劣势,重点介绍由劣质催化裂化柴油生产低碳芳烃或高辛烷值汽油的工艺技术,提出利用催化裂化柴油富含芳烃的特点,加氢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是最具竞争力的加工路线。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现有技术芳烃加氢饱和与侧链断裂选择性,提高低碳芳烃产率,减少低值副产物,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6.
甲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开发具有较高的二甲胺选择性的非平衡型择型催化剂、采用气相胺化法、以甲醇和氨为原料生产二甲胺成为研究热点。介绍了甲胺的用途和市场需求现状,综述甲醇气相胺化选择性合成二甲胺的催化剂及相关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7.
为考察不同Pt前躯体对Pt/KL催化剂芳构化性能的影响,分别以Pt(NH3) 4 (NO3) 2和Pt(NH3 )4 Cl2为Pt前躯体,KL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TN-Pt/KL和TC-Pt/KL芳构化催化剂,其对应的再生剂为R-TN-Pt/KL和R-TC-Pt/KL。采用XRD、XRF、TGA、BET、TEM、H2-TPR等分析手段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正庚烷为原料,在500  ℃、0.4 MPa、MHSV=1.5 h-1n(H2)/n(n-Heptane)=3的条件下分别对新鲜剂和再生剂的芳构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种不同的Pt前躯体对新鲜剂上Pt的粒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影响不大,但 TC-Pt/KL 催化剂上芳构化活性中心更多,且该催化剂上的Pt2+与KL分子筛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有利于提高其芳构化活性,减缓Pt颗粒聚集长大;与新鲜剂相比,2种再生剂Pt粒径均明显增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也明显降低,但R-TC-Pt/KL的物化性质优于R-TN Pt/KL;以Pt(NH 3 ) 4 Cl2为前躯体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优异的芳构化活性和稳定性,2种催化剂的再生性能均较差, TC-Pt/KL催化剂比TN-Pt/KL的再生性能略好。  相似文献   
28.
从多相催化的特征出发,综述了多相催化理性设计中典型调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同时,以芳香硝基化合物及不饱和醛/酮选择性加氢反应为特征反应,从多相催化剂表面的电子效应、几何效应、界面效应和协同效应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综述。指出了筛选合适的载体、合成特定尺寸形貌的活性中心、调控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是开发更高效的多相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重要方向,调控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优化活性中心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和界面效应,微调N=O及C=O不饱和键的吸附与活化,是实现高效选择性加氢催化体系的理论设计的重要手段。进一步优化氢气的活化裂解方式、活性氢的稳定与迁移,可抑制选择性加氢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29.
利用Pt/Y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温度380℃、压力3 MPa、氢油体积比1000及质量空速1.0 h-1条件下,分别采用加氢处理的全馏分和轻馏分催柴为原料制备苯、甲苯和二甲苯(BTX),获得(C6+C7+C8)芳烃的总选择性分别为9.4%和33.9%。对原料和液体产物进行的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表明,BTX主要经过重芳烃的加氢饱和、裂解等反应生成,中间物质为烷基苯、四氢萘、茚满及茚类等单环芳烃。通过对反应原料以及对反应前后催化剂的N2吸脱附、NH3-TPD、XRD衍射图谱、TG等物化性质的表征,分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即全馏分催柴原料中高含量的S、N化合物快速吸附造成了催化剂中毒,而轻馏分原料中S、N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的缓慢积累覆盖活性位,造成催化剂逐渐失活。  相似文献   
30.
使用汽油胶质含量测量方法《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喷射蒸发法》,扩展测量重芳烃中胶质含量,考察了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对胶质含量测量值的影响,通过多次测量,确定了测量重芳烃胶质含量的实验条件为加热温度180℃,加热时间60min,并使用气质联用仪对可溶性胶质和实际胶质进行族组成分析,可知重芳烃胶质中几乎不含有饱和烃,且芳烃中以三环芳烃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