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6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硼掺杂Y分子筛(B-Y分子筛),并对其进行铵交换和水热处理,得到了改性B-Y分子筛(B-USY分子筛)。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对B-Y分子筛及B-USY分子筛的组成、孔道结构、酸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将改性后的B-USY分子筛应用于重整生成油脱烯烃反应。结果表明:引入硼以后,Y分子筛的晶胞参数减小、相对结晶度降低、骨架稳定性下降;硼的引入促使改性过程中脱铝深度增加,并且形成连通介孔。相比于未掺杂硼的Y分子筛改性后的USY分子筛,B-USY分子筛具有丰富的连通介孔和良好的孔道扩散性能,并且保留了更多弱的B酸位点。以重整C7+芳烃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170 ℃、反应压力为1.2 MPa、空速(LHSV)为10 h-1条件下,B-USY分子筛催化剂的单程寿命较USY分子筛催化剂提升30%。  相似文献   
22.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整合成体系pH与温度控制正硅酸乙酯的水解与缩聚过程,制备出4种不同孔径分布的介孔二氧化硅。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N2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等表征手段对二氧化硅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4种介孔二氧化硅的烷/烯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介孔二氧化硅的硅羟基种类以自由羟基为主,随着合成终点pH增加,孔径增加,比表面积减少,硅羟基浓度降低,酸量减少,酸强度增加;孔径分布及酸性质对吸附分离性能影响明显,平均孔径为4.9 nm样品的酸强度适宜,分离度R烷/烯>1,烯烃脱附速度快,吸/脱附速率比接近1,是较为理想的烷/烯分离吸附剂。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TCDTO-1脱烯烃精制剂技术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芳烃重整装置上的工业应用,工业应用表明,在反应温度(170~200)℃、质量空速(1.05~1.35)h-1、反应压力0.9 MPa和原料溴指数(1 200~2 000)mg Br·(100g)-1条件下,产品溴指数稳定在15 mg Br·(100g)-1以下,TCDTO-1精制剂具有优良的脱烯烃性能,同时C8芳烃收率略有提高,TCDTO-1精制剂单程寿命相当于白土14倍,更换周期延长,而且多次再生后的TCDTO-1精制剂与新鲜剂活性相当,再生回收的精制剂可成功代替白土,既能提高脱烯烃装置效率和后续吸附分离装置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白土废弃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24.
以优化制备工艺为目的,研究不同制备方法对Ni-Mo/Al2O3加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常规负载法、“一步成型法”和“沉淀打浆法”制备了Ni-Mo/Al2O3加氢催化剂,以氮气吸附(BET)、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表征手段对3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分析,并以50mL高压加氢装置考察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负载法相比,采用“一步成型法”和“沉淀打浆法”制备催化剂,孔容和比表面积大幅提高,但物相形态并没有发生转变;“一步成型法”制备的催化剂酸分布呈现出强酸比例升高的趋势,金属还原性及分散度也比负载法有所下降,“沉淀打浆法”制备的催化剂则显示出较高的中强酸量比例,金属还原性与分散度亦优于负载法催化剂。对催化剂的评价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的原料,3种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加氢脱硫、脱氮和芳烃饱和活性,但总体上“一步成型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负载法有所不足,而“沉淀打浆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则优于负载法,评价结果与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相吻合。  相似文献   
25.
以离子交换法对Beta分子筛进行Mg、Ce、Ga金属改性,并制得不同金属改性的Pt/Beta催化剂。本文采用XRD、XRF、NH3-TPD、Py-IR、H2-O2、TEM、H2-TPR、H2-TPD及XPS等手段表征了改性前后样品的物化性质,并考察了改性前后样品的多环芳烃选择性开环性能。结果表明,改性金属对B酸中心的取代效应和对L酸中心的补偿效应,可显著调控分子筛酸性位的类型与强度。改性金属可增强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一方面促进贵金属铂的分散,提高铂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另一方面产生铂纳米颗粒向载体的电子偏移或离域,影响H2在铂纳米颗粒上的活化与脱附。此外,金属Ga可以选择性毒化铂纳米颗粒的活性位。改性金属显著影响Pt/Beta催化剂转化甲基萘的活性、稳定性及轻芳烃选择性,金属Ga、Ce改性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Ga改性催化剂的轻芳烃选择性最优。  相似文献   
26.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聚电解质聚丙烯酸(PAA)形成的介观复合物为动态模板,以异丙醇铝为铝源,原位合成了不同硅铝比的多级孔硅铝酸盐纳米球(NKM-5-Al-x)。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氮气吸附脱附、程序升温(NH3-TPD)、核磁(27Al NM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方法对多级孔硅铝酸盐纳米球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比孔径结构相对均一的SBA-15和MCM-41氧化硅材料,考察材料的多级孔结构和酸性质对多环芳烃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分布和酸性质对多环芳烃分离性能影响显著,多级孔结构有利于多环芳烃的扩散,酸性增强有利于提高多环芳烃分离效率,具有较强酸量和多级孔结构的NKM-5-Al-5呈现出最优的多环芳烃分离效果,分离度R多环芳烃/非芳烃>1.2,且脱吸附速率较快,脱/吸附速率比接近1。  相似文献   
27.
汽油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加氢脱硫技术相比,吸附脱硫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归纳和介绍了世界范围车用汽油硫含量标准,综述物理吸附、选择性吸附和反应吸附的脱硫机理、吸附剂和工艺研究进展,分析各吸附脱硫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清洁汽油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8.
综述了甲醇制汽油(MTG)的反应机理及固定床、流化床、列管式反应器等工艺流程;介绍了MTG工艺的工业化应用情况;分析了MTG工艺的优点、经济性及制约因素。指出发展MTG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配置,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还可以为国内甲醇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29.
在实验室小试催化剂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异构脱蜡及补充精制催化剂工业放大。依托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40万t/a润滑油基础油装置,进行了自制异构脱蜡和补充精制催化剂的工业侧线试验,考察了液时体积空速、反应温度及反应压力等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液时体积空速为1.0~1.3 h-1、反应温度为320~335 ℃、反应压力为12 ~14.5 MPa、氢油体积比为590:1的工艺条件下,反应液收(液体产物的收率)>98%,比工业装置高3.4%,润滑油基础油总收率为76%,比工业装置高1%~2%,产品各项指标合格。侧线催化剂性能稳定,1 500 h运行过程中,反应温度仅提高1 ℃。催化剂整体性能与参比催化剂相当,侧线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0.
对SSZ-13分子筛及SSZ-13分子筛膜的制备进行了综述,介绍了SSZ-13分子筛在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对SSZ-13分子筛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通过低成本模板剂替代或开发无有机模板剂的高效合成路线,是实现SSZ-13分子筛工业应用的基础。在应用领域,SSZ-13分子筛的未来研发方向应集中于反应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