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23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介绍了注塑机的PLC控制系统改造方法,并给出了注塑机控制系统方案及软硬件结构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2.
分别采用二氯苯氧乙酸和溴乙酸对ITO表面进行修饰,研究其对OLED器件(ITO/PVK/ FIrPic:SimCP/TPBi/LiF/Al)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未修饰的器件,采用二氯苯氧乙酸修饰后的器件最大亮度由673.4 cd/m2提升至1 875.2 cd/m2,同时器件的启亮电压由6.2V降至5.3V.研究发现,有机酸处理能够改变ITO的表面能和功函数,一方面改变ITO和后续膜层的接触性能,影响后续膜层的成膜;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ITO与有机层间的势垒,提升载流子注入.这种用有机酸修饰ITO阳极的方法工艺简单,能有效降低空穴注入势垒,优化ITO和有机层的接触性能,对器件性能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3.
采用粒径约为10 nm的CdSSe/ZnS量子点层作为发光层,制备了叠层结构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研究了量子点层厚度对其薄膜形貌及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性能的影响.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量子点层过厚时,量子点颗粒发生团聚,且随着厚度的降低,团聚现象减弱;当量子点层厚度和量子点粒径相当时(约为10 nm),量子点呈单层排列且团聚现象基本消失;而量子点层厚度低于10 nm时,薄膜出现孔洞缺陷.器件的电流-电压-亮度等测试结果表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中量子点层厚度与器件的光电特性密切相关,量子点层厚度为10 nm的器件光电性能最优,具有最低的启亮电压4.2V,最高的亮度446 cd/m2及最高的电流效率0.2 cd/A.这种通过控制旋涂转速改变量子点层厚度的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对QD-LED的研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4.
燃烧器出口磨损速度决定着其使用寿命。在研究了燃烧器内高速煤粉流对壁面磨损情况后,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燃烧器磨损预测模型。进一步研究模型得出:燃烧器出口磨损主要与煤粉流量、煤风速度、煤粉粒径、壁面温度、壁面煤粉浓度、出口收缩角、壁面温度等参数及出口材质等因素有关,降低上述参数值及增加出口材质耐磨性等方法能有效减少磨损。由该模型计算出的回转窑燃烧器寿命与实际使用寿命基本吻合,这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某厂用该模型指导现有燃烧器工作参数的优化,使平均寿命增加了300多天。  相似文献   
175.
电力体制改革在不断发展,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电能计量自动装置抄表技术已成为了当前的一种趋势。在电能计量自动装置抄表技术现状而言,自动装置抄表技术及其自身特点,本文给予跌入阐述。  相似文献   
176.
选择性激光烧结用尼龙12覆膜Cu粉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溶剂沉淀法制备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用尼龙12覆膜Cu粉复合粉末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粉末材料的微观形貌,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对复合粉末材料的熔融、结晶行为,烧结温度窗口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测试了其烧结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粉末材料的熔点、结晶速度及热稳定性较纯尼龙粉末有所提高,烧结温度窗口变宽,因而烧结性能优于纯尼龙粉。复合粉末材料烧结件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硬度均高于纯尼龙粉的烧结件。  相似文献   
177.
介绍了化验室用塑料容器原料的基本情况,探讨了以再生塑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容器盛装三级水对水泥中SO3测定的影响,对化验室SO3测定的质量控制和塑料容器的购买与使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8.
为解决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问题,采用β-乳球蛋白B作为载体,基于多光谱、等温滴定量热仪和分子模拟等实验手段,探究槲皮素和β-乳球蛋白B的结合机制,以及结合后β-乳球蛋白B的二级结构和槲皮素溶解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与β-乳球蛋白B结合,该结合过程中氢键和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三维荧光、同步荧光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槲皮素的结合使β-乳球蛋白B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圆二色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槲皮素的结合诱导该蛋白中部分α-螺旋转变为β-折叠;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槲皮素在β-乳球蛋白B上的结合位点位于一个由α-螺旋与β-转角所形成的空穴中,在该结合位点中有8 个氨基酸残基参与了与槲皮素的结合,其中第125位的苏氨酸残基提供了较强的氢键,其余残基则提供了范德华力;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在与β-乳球蛋白B结合后,槲皮素的溶解度增大至原来的1 844 倍左右。综上所述,以β-乳球蛋白B为载体结合的槲皮素水溶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9.
为分析香蕉(Musa nana Lour.)植株上乳酸菌的多样性,扩大植物源乳酸菌菌种库,并为今后的青贮饲料发酵业和食品发酵工业等提供植物源乳酸菌,本研究运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从香蕉植株上分离纯化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实验、生长速率测定实验和产酸速率测定实验;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选出代表性菌株,对其进行测序、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利用其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菌(Salmonell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等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从香蕉植株上6?个部位共筛出44?株乳酸菌疑似菌株,5?株代表性菌株中有3?株(WFr6-4、WSt6-4、WL7-3)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株(WFl5-3)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1 株(WR7-1)为酪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代表菌株都能够明显抑制致病菌,其中WL7-3抑菌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在香蕉植株上乳杆菌属为优势菌种,乳酸菌种类较为多样,而且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0.
针对原卷绕线控制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对自动卷绕线构成及收卷张力控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直流调速器6RA70,S7-300 PLC和WINCC组成的基于Profibus-DP总线的控制系统来取代原系统。介绍了Profibus-DP的直流调速器控制系统的组成。对直流调速器6RA70的各个参数设置进行分析,并对该控制系统中S7-300与直流调速器6RA70之间的通信与参数设置进行研究。给出了6RA70接收和发送数据的程序流程。改造后自动卷绕线优良的调速及张力控制性能验证了新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