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环境安全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改性沸石对二级生化出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氯化钠联合高温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改性,通过批次实验探究改性沸石吸附氨氮特性。结果表明:氯化钠浓度为0.8 mol·L~(-1),焙烧温度为300℃条件下,氨氮去除效果最佳;改性沸石在氨氮初始浓度为8mg·L~(-1),投加量为10 g·L~(-1),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去除率可达71%,相比天然沸石提高23.1%。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光谱(FT-IR)考察改性前后沸石组成特征以及化学键的变化,可以看出,改性机制可去除孔道杂质及Na~+置换沸石中金属阳离子;氨氮吸附过程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86),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结果 (R~2=0.998)优于Freundlich模型(R~2=0.839),且改性沸石最大吸附容量为5.94 mg·L~(-1)。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熵增过程。上述结果表明,改性沸石能够有效地对污水厂二级生化出水中氨氮进行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52.
对Fe(III)单独沉淀、Fe(II)单独沉淀、Ce(IV)单独沉淀、Fe(III)-Ce(IV)和Fe(II)-Ce(IV)共沉淀5种制备体系产物去除As(V)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Fe(II)-Ce(IV)体系最优.进一步优化评价Fe(II)-Ce(IV)制备体系中铈的加入量.基于经济-性能平衡的考虑,优选得到了Fe(II)-Ce(IV)体系中Ce(IV)加入量为0.03 mol/L的吸附剂Fe(II)-Ce(IV)03(简称FC),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85 mg/g.动力学测试表明,FC去除As(V)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在pH=4~7范围内,吸附容量受pH值影响不明显.对FC材料造粒后的吸附剂颗粒进行再生寿命评价,批量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够重复利用7次.颗粒柱试验结果表明,在空间流速(SV)分别为10 h-1、20 h-1、30 h-1时,出水砷穿透前(>10 μg/L)分别对应4 000、2 400、2 160倍的倍柱体积处理量.对FC材料进行的表征测试显示,FC呈无定形结构,其质子位密度为9.97个/nm2,质子化常数pK1=3.09,pK2=-10.02.  相似文献   
53.
窦峰  胡小林  胡仁强  王锋  豆志远 《安全》2013,34(12):8-10
文章介绍直流电机的一般调试方法,详细描述直流电机绕组的极性与组合方法。并针对某电厂直流电机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电机的处理方法和控制回路的改造。  相似文献   
54.
反应条件对零价铁去除As(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察了摇床转速、Fe0粒径、溶液pH、溶解氧以及背景电解质等条件对Fe0去除As(Ⅲ)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转速高于100 r·min-1时,Fe0腐蚀速率明显加快,As(Ⅲ)去除速率提高,在50 r·min-1时,Fe0腐蚀速率和As(Ⅲ)去除速率接近静止状态;Fe0粒径显著地影响A...  相似文献   
55.
用于除氟的羟基氧化锆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硕  豆小敏  梁文艳  王毅力  林微 《环境科学》2010,31(7):1520-152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用于除氟的羟基氧化锆吸附剂,研究碱的滴加速度、沉淀终点pH值、烘干时间和焙烧温度4个制备条件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羟基氧化锆吸附剂的优选工艺参数为:碱的滴加速度2mL/min,沉淀终点pH值7.0,烘干时间72h和焙烧温度低于100℃.对所制备的羟基氧化锆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它是由一些小颗粒团聚而成,粒径为20~30μm左右的粉末材料,XRD和TG/DTA说明羟基氧化锆具有无定形结构,并在焙烧温度达到600℃时转化为四方相结构,同时氮气吸附脱附法测定其具有高比表面积约138.4m2/g,孔隙结构以中孔为主,平均孔径2nm左右.本研究还对羟基氧化锆的再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吸附剂吸附饱和后,经过再生技术处理,可基本恢复原有除氟性能.  相似文献   
56.
该项目通过对筛运焦皮带系统封闭喷洒系统优化、安装提升式装焦除尘系统,特别是首次采用在扬尘浓度较高处设计新型除尘装置,将该装置与推焦除尘管道相连,借助推焦除尘风机的运转解决粉尘回收及二次污染的问题,环保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不同Mn含量对Mn基催化剂上SO2氧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湿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n含量的Mn/ZSM-5催化剂,并研究了这些催化剂上SO2的氧化及脱硝特性,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了Mn/ZSM-5催化剂的物化特性和SO2氧化机理.结果表明:①在标准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中,随着Mn含量和温度的升高,SO2氧化率先增后减,并在300℃时达最大值.②在快速SCR反应中,NO2会直接氧化SO2,提高了SO2的氧化率,300℃时SO2氧化率达到最高值(0.76%).③脱硝性能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NOx转化率呈先升后降的特征,在快速SCR反应中NO2促进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9Mn(Mn含量为9%)催化剂在250℃时NOx转化率达最大值(96.58%),远高于标准SCR反应的NOx转化率.④表征结果表明,增加Mn含量提高了晶格氧和Mn4+的含量,使SO2氧化率和NOx转化率均增加;但过高的Mn含量会导致催化剂表面活性物质积聚,导致晶格氧和Mn4+含量下降,从而降低锰基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研究显示,在实际运行温度范围(150~400℃)内,应选择合适的Mn含量的催化剂,保证较高的脱硝效率,降低SO2的氧化率.  相似文献   
58.
染料高效吸附菌Penicillium oxalicum表面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Zeta电位和酸碱滴定技术对Penicillium oxalicum菌体的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应用线性规划法求解出菌体表面在表面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4种基团酸度常数分别为4.O、7.0,8.8和10.0。与文献中数据的比较推断这些基团为羧基、磷酸基团、胺基及羟基,菌体的FTIR红外光谱解析初步验证了这一结果,上述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吸附中菌体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采用O3/US-混凝法去除皮革废水中的磷.结果表明,废水中的磷90%以上是以有机磷形式存在,无法通过单一条件的混凝法去除废水中的磷,臭氧氧化可以将大部分有机磷转为无机磷,该过程在超声的强化下转化率更高.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磷的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考察了氢氧化钙投加量、臭氧反应时间、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超声波功率4个因素之间的单独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4个因素影响顺序为:氢氧化钙投加量 > PAM投加量 > 超声波功率 > 臭氧反应时间,数学模型拟合度高(Radj2=0.995),利用该模型预测总磷的最大去除率为95.56%,在最佳反应条件:氢氧化钙投加量为718.35 mg·L-1,臭氧反应时间为50.87 min,超声波功率为337.74 W,PAM投加量为22.27 mg·L-1时验证实验结果的总磷去除率为93.68%,与模型预测值偏差1.88%.  相似文献   
60.
大气环境容量理论与核算方法演变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环境容量在我国一直被作为环境管控措施制订和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容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区域及城市的相关实践工作,对国内外环境容量理论和核算方法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在综述大气环境容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具备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资源属性三重特征.结合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和实践在引入与探索期、发展与实践期、停滞期和快速发展期等4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针对我国先后出现的以煤烟型污染、酸雨型污染和复合型污染为主要特征的3种大气环境问题,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内涵及核定思路.以A值法、线性优化法、模型模拟法为重点,总结了不同核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发现了模型模拟法可以兼顾气象、地形等自然因素和污染源等人为因素对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并可以反映复杂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更适合以PM2.5、O3等复合污染为约束的环境容量的核算.最后,结合环境管理的要求,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研究:①以多种污染指标达标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②典型重污染时段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③改进模型模拟和多目标优化耦合技术,探讨在空气质量、健康损害、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约束下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