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0篇
环境安全   157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在FeSO4-K2SO4-H2O的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催化氧化体系中,当起始Fe2+浓度分别为20、40、80和160mmol.L-1时,通过设定系列Fe/K摩尔比(3~200)来调控溶液的K+含量,合成得到次生羟基硫酸铁矿物,主要包括施威特曼石、黄钾铁矾以及两者的混合物.结果表明,当起始Fe2+浓度较低,如20mmol.L-1和40mmol.L-1时,72h反应后,不同Fe/K摩尔比处理所得矿物质量很少,最大只有0.38g.而随着Fe2+浓度增大,Fe/K摩尔比例的减小,矿物质量明显增加,例如在Fe2+=160mmo.lL-1、Fe/K=3时,250mL体系中矿物质量达到了4.48g,同时矿物相由结晶度差的施威特曼石逐渐过渡到结晶度好的黄钾铁矾.笔者发现矿物质量与矿物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产物为晶型黄钾铁矾时,其对应的矿物质量也更多.因此,微生物成因羟基硫酸铁矿物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始Fe2+浓度和Fe/K摩尔比,该现象对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可溶性Fe和SO24-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52.
小麦/苜蓿套作对菲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恒亮  占新华  张晓斌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9,30(12):3684-3690
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植物土培和室内培养、分析试验探讨了菲污染土壤小麦/苜蓿套作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植植物提高了菲污染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磷酸酯酶的活性,酶活性升高幅度为14.72%~46.52%;却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抑制率为36.13%~94.79%.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第14 d,脲酶和磷酸酯酶活性在第21 d达到最大值;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7 d达到最小值;过氧化氢酶活性达到极值所需时间短,其对菲相对敏感,过氧化氢酶可作为  相似文献   
53.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饮用水除浊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到一株高效生物絮凝荆产生菌F1,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对其所产生物絮凝剂MBF1进行初步提取,考察了MBF1对长江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对长江原水处理中絮凝荆MBF1用量为40mg·L-1时,长江原水浊度和CODCr从处理前的56.2NTU和42.67mg·L-1下降到0.6NTU和13.47mg·L-1,去除率可达到99.0%和68.4%,处理后水的两指标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比较了生物絮凝剂MBF1与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絮凝剂对长江原水浊度的处理效果,结果发现MBF1具有用量更少(40mg·L-1),适应性广(pH 1~10,温度0~45℃条件下都有较好处理效果,且对搅拌程序无特殊要求)及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动物急毒性试验表明,该絮凝剂无急毒性反应,在给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何锋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7,28(3):594-597
采用10 L搅拌釜式生物反应器(STR),研究了化学酸(4.5 mol·L-1硫酸)预酸化和生物酸化废水预酸化对生物产酸法处理洗毛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预酸化处理可大大缩短生物产酸法处理洗毛废水的时间. 其中利用生物酸化废水回流代替无机酸调节洗毛废水pH效果更好,当调节起始pH为5.20时,仅需要1.5 d便可以完成处理周期,比不预酸化的对照(需要9 d)缩短7.5 d的处理时间,COD去除率高达91%. 研究进一步表明, 生物酸化废水预酸化能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主要是由于预酸化降低了体系pH,有利于硫杆菌的活性大幅度提高,同时大大消减了待处理废水的缓冲容量,更重要的是大量增加了硫杆菌数量所致. 因此采用生物酸化废水回流有利于难处理的洗毛废水生物酸化法处理的连续运行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Pb溶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付美云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7,28(2):243-248
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0 a、4~5 a、12 a)的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DOM)对2种污染土壤重金属Pb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DOM具有促进土壤Pb溶出的作用.填埋年限不同的垃圾渗滤液DOM对土壤Pb溶出的影响不同,填埋年限短的垃圾渗滤液DOM对土壤Pb溶出率最高.因为填埋年限越长,垃圾渗滤液DOM中高分子组分(相对分子质量>25?000)所占比例越高,而高分子组分相对于低分子组分(相对分子质量<1?000)对土壤Pb溶出能力较弱.红壤中,渗滤液DOM的低分子组分对Pb的平均溶出率高出高分子组分123.8%;潮土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结果.与无渗滤液DOM的对照相比,垃圾渗滤液DOM的加入明显提高污染土壤Pb的平均溶出率,并且随体系pH的升高,DOM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6.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吸附-解吸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Tween-80为对照,有机物料猪粪(pig manure, PM)、绿肥(green manure, GM)和污泥(sewage sludge, SS)为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提取原料,菲(Phe)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采用序批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源DOM对土壤吸附与解吸Phe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DOM均能明显降低Phe在土壤上的吸附.在DOM试验浓度范围内(0~300 mg·L-1),土壤对Phe的吸附量与DOM浓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直线相关关系(rPM>=-0.988?8,rSS>=-0.982?6,rTween-80>=-0.974?3,rGM>=-0.990?5).菲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定量描述.供试3种DOM抑制土壤吸附Phe和促进土壤吸附Phe的解吸的强弱顺序为:猪粪DOM>污泥DOM>绿肥DOM.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能明显活化土壤中的PAHs,增强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相似文献   
57.
分别以FeS2和FeSO4为底物培养驯化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LX5,结果发现以FeS2为底物驯化A.ferrooxidans LX5,在培养20 d时,培养液中LX5的菌体数量达3.0×107个/mL,对FeS2中亚铁及还原性硫的氧化能力均较强.A.fer...  相似文献   
58.
污泥中一株产耐高温蛋白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酶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酶是水解蛋白质肽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可将蛋白质分解、转化为氨基酸,从而被动植物体直接吸收利用.基于此,以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材料,通过观察水解圈大小和蛋白酶活性测定等方法,从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蛋白酶菌株TC16.同时,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鉴定手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结果发现,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菌株.对其酶学性质的研究发现,从该污泥中分离得到的菌株TC16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最高可达621U·mL-1.研究表明,与其他芽孢杆菌属菌株相比,TC16菌株分泌的蛋白酶具有较高的酶活性,且具有较宽范围的pH和温度耐受性.  相似文献   
59.
研究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与污泥静置沉降时间的关系,对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工程化应用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以城市生物沥浸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低温条件下(5℃和15℃)污泥静置0~6d过程中,污泥pH值和脱水性能(用比阻γ表征)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实验室污泥比阻与厢式压滤机中试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增加将有利于污泥沉降,在实际运行中沥浸污泥可选择静置0.5d再进行压滤脱水.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冬季(5℃)和春季(15℃)城市沥浸污泥pH值和比阻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静置6d后,pH值分别从3.93和3.87上升到5.10和5.32,比阻γ分别从1.72×1012m·kg-1和1.76×1012m·kg-1上升到3.08×1012m·kg-1和5.82×1012m·kg-1.实验室污泥比阻测定和厢式压滤机中试结果表明,不同静置时间下污泥比阻γ与压滤机压滤脱水V-t/V曲线(V:滤液体积;t:过滤时间)斜率k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用污泥比阻γ能准确地反映出生物沥浸污泥的压滤脱水性能.这对生物沥浸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酸性条件下Pb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三种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Pb最大吸附量随酸度的增加显著下降.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在pH 5.5处理的半反应时间(t1/2)分别为231 min,266 min和182min;pH 3.3处理的t1/2分别为43 min,26 min和32 min.用Elovr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三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在Pb的吸附过程中,pH值为5.5和4.3时,红壤和赤红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当原液pH值为3.3和3.8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三种土壤H+的消耗过程有较大的区别,砖红壤快速消耗的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根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而后反应中H+对矿物的溶解是一个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