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6篇
环境安全   7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饮用水生物滤池中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饮用水生物滤池工艺中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生长状况可以作为反应器挂膜是否成功的标志,其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经历了延迟期和对数期之后进入稳定期,由于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在生态学上存在以后者为受利方的偏利互生关系,延迟期后期与氨氧化细菌的对数期生长相对应,表现为表观去除率的“对数下降”期.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对数期生长的时间在1mo左右;低温可以使其长期处于延迟期.图7表3参12  相似文献   
52.
组合氯化消毒工艺的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静  陈超  张晓健 《环境科学》2009,30(9):2538-2543
比较4种单独使用氯或组合氯化消毒工艺在较长管网停留时的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4种工艺为单独游离氯消毒、氯胺消毒、清水池游离氯消毒后转氯胺的先氯后氨消毒、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结果表明,游离氯消毒工艺在管网停留时间长时,卤代消毒副产物会持续大量的生成,而一氯胺消毒工艺生成的卤代消毒副产物量很低.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先氯后氨消毒工艺与游离氯消毒相比,可以降低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管网停留24 h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降低了9.6%,卤乙酸的生成量减低了42%.但是先氯后氨消毒工艺由于游离氯接触时间约为2 h,卤代消毒副产物已经大量生成.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由于控制了游离氯的接触时间,可以在保障消毒工艺灭活微生物效果的同时更为有效地控制卤代消毒副产物,管网停留24 h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与单独游离氯消毒工艺相比降低了48%,卤乙酸的生成量减低了72%.因此,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可以更好地控制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提高水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53.
温度对生物炭滤池处理高氨氮原水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臭氧预氧化-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砂滤-臭氧后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组合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深度处理中间试验.将一部分未经生物预处理的高氨氮原水经常规处理后进入生物活性炭滤池以提高活性炭滤池进水氨氮浓度.研究了温度对高氨氮进水条件下生物活性炭滤池硝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生物活性炭(BAC)的生物活性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在水温2℃左右时,生物活性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能力相当于6℃以上时去除能力的50%;在温度>6℃的条件下,生物活性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能力在进水溶解氧基本相同时不随温度(水温>6℃)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氨氮的去除能力主要受水中溶解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结果表明,该消毒工艺对指示微生物的灭活效果优于游离氯消毒,游离氯和氯胺存在协同消毒作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与游离氯相同.相同原水条件下,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产生的三卤甲烷浓度比游离氯消毒工艺减少35.8%~77.0%;卤乙酸减少36.6%~54.8%.消毒进水水质越差,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在消毒副产物(DBP)控制方面就越具优势.  相似文献   
55.
氯及氯胺灭活大肠杆菌的消毒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云  鲁巍  张晓健 《环境科学》2005,26(5):100-100-104
分别研究了游离氯和一氯胺在pH7.0、20℃时对大肠杆菌的灭活作用,利用6种不同消毒动力学模型:Chick’slaw,Chick-Watson,Hom,Rational,Hom-Powerlaw,Selleckmodel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通过对拟合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在消毒剂符合一级衰减动力学情况下,游离氯和一氯胺灭活大肠杆菌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是3参数的Rational模型和2参数的Selleck模型.  相似文献   
56.
氯代芳香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48  
对氯代芳香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内容包括氯代芳香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差异,具有降解氯代芳香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氯代芳香化合物的氧化脱氯机理、还原脱氯机理及共代谢作用机制,并对氯代芳香化合物生物降解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57.
应用有机物结构-活性定量关系方法(QSAR)对杂环化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与其化学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阐明了单环杂环化合物以及与苯环稠合形成的双环及三环杂环化合物生物降解性能的规律性,研究了影响其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分子连接性指数IXV及前线最高占据轨道能EHOMO为自变量参数,建立了杂环化合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与IXV及EHOMO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58.
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瓦勃氏微量呼吸仪测试方法,以处理焦化废水曝气池内活性污泥作为降解所用微生物,研究了焦化废水中咪唑等6种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物降解特性。文中的对这些有机污染物在单一基质和与苯酚共基质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它们对微生物的抑制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在与苯酚共基质条件下,6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特性有不同程度变化。吩噻嗪、高浓度萘和咔唑抑制苯酚降解,咪唑、吡咯、蒽在共基质条件下降解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9.
饮用水中的磷及其在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去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某市某水厂水源水和出厂水中磷的存在形式、常规处理工艺对总磷 (TP)和微生物可利用磷 (MAP)的去除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水源水中的磷主要以非溶解性形式存在 ,溶解性总磷酸盐约占总磷 30 % ;溶解性正磷酸盐只在个别月份检出 ,且浓度很低 ;②水源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浓度一般高于溶解性总磷酸盐浓度 ,说明微生物也可以利用非溶解性磷 ;③出厂水中溶解性总磷酸盐占总磷的比例较水源水中溶解性总磷酸盐占总磷的比例升高 ,说明其去除较非溶解性的磷困难 ;④常规处理工艺对总磷和微生物可利用磷去除效果较好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6 6 %和 6 9% ,混凝沉淀单元和过滤单元对总磷去除效果均较好 .强化混凝工艺 ,降低出厂水中的MAP ,有可能保证饮用水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60.
饮用水中几种细菌计数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鲁巍  王云  张晓健 《环境科学》2004,25(4):167-169
比较采用不同培养基的平板计数(Plate Counts,PC)方法,以及不同荧光染色剂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与常规计数方法的差别.研究认为,常规平板计数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饮用水中实际存活的细菌数量;吖啶橙直接计数(Acridine Orange Direct Counts,AODC)的结果最高,较常规平板计数方法高出3~4个量级;活细菌直接计数(Direct Viable Counts,DVC)中,DVC-N.A.、DVC-CTC和DVC-BacLight等计数方法的结果较常规平板计数结果高出2~3个量级.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中活细菌数占总细菌数的比例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