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294篇
  免费   55956篇
  国内免费   38975篇
工业技术   566225篇
  2024年   2145篇
  2023年   7491篇
  2022年   18532篇
  2021年   23821篇
  2020年   17127篇
  2019年   11720篇
  2018年   12243篇
  2017年   14085篇
  2016年   12694篇
  2015年   21038篇
  2014年   26287篇
  2013年   31269篇
  2012年   40065篇
  2011年   41451篇
  2010年   39792篇
  2009年   38195篇
  2008年   39094篇
  2007年   38034篇
  2006年   32761篇
  2005年   26346篇
  2004年   19227篇
  2003年   12753篇
  2002年   11831篇
  2001年   10882篇
  2000年   8530篇
  1999年   3173篇
  1998年   958篇
  1997年   690篇
  1996年   609篇
  1995年   468篇
  1994年   370篇
  1993年   373篇
  1992年   325篇
  1991年   246篇
  1990年   232篇
  1989年   233篇
  1988年   154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91篇
  1980年   146篇
  1979年   79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92篇
  1951年   9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Here, LiY(WO4)2 nanotubes are prepared via a feasible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This new anode material show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The capacity loss of LiY(WO4)2 nanotubes is as low as 6.9% after 156 cycles, while bulk LiY(WO4)2 presents the capacity loss higher than 55.0%. Even after 600 long-life cycles, the capacity loss of the nanotubes is only 9%.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hollow structure with a rough surface and a porous morphology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online X-ray diffraction (XRD) method is firstly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lithium ions insertion/extraction mechanism of LiY(WO4)2 nanotub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t is an asymmetrical two-phase reaction. A phase transformation from LiY(WO4)2 to Li3Y(WO4)2 can be obviously seen from the in situ XRD during discharge process. While Li2Y(WO4)2 appears as an intermediate phase with a reverse charge reaction. In addition, in situ XRD also demonstrates that LiY(WO4)2 nanotubes have surprised electrochemical reversibility. All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Y(WO4)2 nanotubes can be expected to be anode candidat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LIBs).  相似文献   
102.
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通用材料计算模拟软件。随着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广泛使用和高通量计算的兴起,VASP计算任务的复杂性和数据量也大幅度提升。为了提高材料理论计算的方便程度,减少大量重复的指令和结果检查的复杂性,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Python语言的VASP计算辅助程序VaspCZ,能够大幅提高研究者的科研效率。该程序包含软件部分和API部分,软件部分提供了命令行用户界面,基于基本的Linux命令即可一键完成VASP计算的相关操作,为无编程语言基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便利。应用程序接口部分服务于具有Python语言基础的研究者,提供了底层库,使得自定义计算(如高通量计算、编写高级应用等)更为简单快捷。本程序包可以显著提高VASP的计算效率,并已经通过Github开源项目公开,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文档、使用示例和API接口,有望能为广大材料理论研究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3.
摘要:为了研究300M超高强钢在中性盐雾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腐蚀机制,采用失重法,宏观、微观腐蚀形貌分析,三维表面轮廓分析及电化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表征腐蚀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0M超高强钢在中性盐雾环境中的腐蚀产物为FeOOH、Fe2O3、Fe(OH)3和Fe3O4;腐蚀速率随着腐蚀时间逐渐降低,腐蚀后期(72h)腐蚀速率降低50%;腐蚀初期以点蚀为主,点蚀坑通过横向扩展,逐渐发展为后期的均匀腐蚀,腐蚀表面形貌呈沟壑状;外腐蚀层对基体的保护能力很弱,Cr元素在锈层靠近基体的一侧偏聚使内腐蚀层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相似文献   
104.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5.
106.
中国的菊花主题花展(菊花展览)是最重要的赏菊形式,对我国3种主要类型的菊花展览,即综合性菊花展览(中国菊花展览会、国际博览会菊花专项展和各级城市菊花展)、菊花专类园和菊花花田花海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菊花展览在促进菊花产业发展、弘扬菊花文化、服务生态文明及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菊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菊花展览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7.
积分中值屈服准则解析厚板轧制椭圆速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非线性Mises比塑性功率积分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轧制功率解析式难以获得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并利用线性比塑性功率表达式对提出的椭圆速度场进行能量分析,得到了轧制力能参数的解析解.文中通过对变角度屈服函数求积分中值,构建了一个新的屈服准则,它是主应力分量的线性组合,在π平面上的轨迹是逼近Mises圆的等边非等角的十二边形,其基于Lode参数表达式的理论结果也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同时,根据厚板轧制时金属流动速度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增大的特点,提出了水平速度分量满足椭圆方程的速度场,该速度场满足运动许可条件.通过相应的轧制能量分析,获得了基于线性屈服准则的内部变形功率以及基于应变矢量内积法上的摩擦功率与剪切功率.在此之上,通过泛函的极值变分导出了轧制力矩、轧制力以及应力状态系数的解析解,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屈服准则与速度场所建立的轧制力矩与轧制力模型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其中轧制力误差小于5.3%,轧制力矩误差在6%左右.  相似文献   
108.
张晓锐 《煤炭技术》2015,34(2):223-225
传统TBS在使用中又存在着处理粒度范围窄、入料浓度要求较高、可控参数少、对于难选煤的处理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增加倾斜管,采用脉动水流与干扰沉降相结合,底部增加旋流分选的措施,达到增强其适应性,改善处理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揭示1957-1958年华南工学院土木系薄壳结构研究小组在新会的砖薄壳结构实验图景.以田野调查、文献分析、三维图示、超声波检测等方法发现、确认此研究小组在新会的6处薄壳建筑及其遗存情况.它们是广东地区推广砖薄壳建筑的起点,其中的回旋砖薄壳实验是从结构角度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重要案例,弥补国内结构工程史学研究的薄弱点,也是共和国早期节约"三材"约束下的薄壳建造技术自主创新设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