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11篇
  免费   13618篇
  国内免费   9089篇
工业技术   146318篇
  2024年   428篇
  2023年   1991篇
  2022年   4103篇
  2021年   5678篇
  2020年   4120篇
  2019年   3147篇
  2018年   3278篇
  2017年   3656篇
  2016年   3425篇
  2015年   5286篇
  2014年   6428篇
  2013年   7742篇
  2012年   9489篇
  2011年   9745篇
  2010年   9521篇
  2009年   9111篇
  2008年   9391篇
  2007年   9029篇
  2006年   8137篇
  2005年   6744篇
  2004年   4947篇
  2003年   3733篇
  2002年   3717篇
  2001年   3390篇
  2000年   2798篇
  1999年   1740篇
  1998年   1027篇
  1997年   851篇
  1996年   761篇
  1995年   591篇
  1994年   522篇
  1993年   401篇
  1992年   328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51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18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14篇
  1951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通过利用WIFI探针设备,将其布设在上海轨道交通列车车厢内探测客流,同时收集同日同车次的车厢称重数据、断面客流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融合,得到列车车厢满载率的估计值,从而建立起更为精确的地铁车厢满载率数据.  相似文献   
82.
在微裂隙岩体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的渗滤效应对注浆效果的影响显著。自主研制了一套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注浆系统、微裂隙模型以及监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监测系统又分为显微监测系统和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当水泥浆液进入微裂隙模型后,利用显微监测系统对裂隙入口处的渗滤效应进行实时观测。利用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对注浆试验过程中的注浆压力以及累计流量进行自动记录。运用自主设计的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对微裂隙中的水泥浆液渗滤过程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种水泥浆材(超细水泥Ⅰ、超细水泥Ⅱ和普通水泥),研究在注浆压力2.0 MPa、水灰比1.0的条件下,不同水泥颗粒粒径大小在不同裂隙开度下的浆液渗滤效应。通过试验发现,当裂隙开度较小时,在裂隙入口处形成了完整的半圆拱形滤饼;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加,在裂隙入口处形成断续分布状滤饼;当裂隙开度增加到无渗滤发生时,裂隙入口处仅残留少量水泥颗粒附着物。通过试验获得了3种水泥的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b min和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b crit:超细水泥Ⅰ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80和280μm;超细水泥Ⅱ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00和300μm;普通水泥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40和310μm。研究结果发现水泥粒径的减小对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大,但对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小。结合渗滤趋势k值,发现随着水泥粒径的减小,相应的k min和k crit值会随之增加,水泥浆液更容易在裂隙入口处发生渗滤,这是因为超细水泥比表面积更大,水泥颗粒间易发生团聚。  相似文献   
83.
本文在一种16QAM,64QAM,256QAM的解映射算法启发下,提出了新的适合32QAM和128QAM的解映射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适合DVB-C接收机的多QAM解映射结构.然后在FPGA中实现和仿真.最后通过比较说明,相对于传统的查找表解映射方法,提出的解映射算法可以明显减少资源使用率.  相似文献   
84.
We report a general template strategy for rational fabrication of a new clas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multicore shell particles. Our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by encapsulating Au or Pt nanoparticles in silica shells. Other superstructures of these hollow shells, like dimers, trimers, and tetramers can also be formed by nanoparticle‐mediated self‐assembly. We have also used the as‐prepared multicore Au–silica hollow particles to perform the first studies of Ostwald ripening in confined microspace, in which chloride was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mediating lig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aqua regia, Au–Cl complex is formed inside the shell, and is found to be very active under in 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while confined in a microcell. This aspect of the work is expected to motivate further in situ studies of confined crystal growth.  相似文献   
85.
基于压电陶瓷动态信息的结构裂纹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压电陶瓷的动态特性和压电系统的动态信息,对铝梁的裂纹损伤进行了分析研究。随着梁裂纹尺寸的增加,压电陶瓷片的导钠幅值下降,且系统固有频率减小。利用导钠幅值的变化和系统的动态信息,可以对裂纹的位置和尺寸大小进行识别。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焉耆盆地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均发现原油,目前关于侏罗系产层原油的油源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对研究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原油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地球化学组成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具有不同的来源。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属于典型腐殖型干酪根成因,而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除了具有腐殖型干酪根成因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湖相泥岩生烃的特点。通过原油与各类源岩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与西山窑、三工河组烃源岩及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对比性较好。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与八道湾组、三叠系源岩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认为八道湾组源岩为其主要源岩,三叠系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目前勘探生产主要以八道湾组烃源岩为目标,下一步应加强对三叠系烃源岩贡献区带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87.
塔北地区储层敏感性综合预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综合分析地质、地震及测井资料,可以准确地预测储层的敏感性。以地质分析及敏感性实验资料为基础,以测井资料为标定手段,以地震信息为横向预测导向,综合处理各种信息,从而实现对区域储层的敏感性预测。其中,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储层敏感性是关键,须采用多参数相关系数法进行单井储层敏感性分析。以塔北地区侏罗系为例,综合各类信息进行了储层敏感性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储层速敏弱,水敏、盐敏、碱敏和酸敏程度中等,与其储层敏感性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8.
Na+、K+离子交换对Co-Mo/MCM-41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偏硅酸钠和正硅酸乙酯作硅源制备了MCM-41(分别记作MCM-41(S)和MCM-41(T))分子筛,并用Na2C2O4和K2C2O4对MCM-41(S)进行了碱金属离子交换改性。以质量分数0.8 %的二苯并噻吩(DBT)的十氢萘溶液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不同MCM-41担载的Co-Mo硫化物催化剂对DBT的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结果表明,MCM-41担载的Co-Mo催化剂加氢活性较低,DBT主要通过直接脱硫反应路径脱硫。其活性顺序为:Co-Mo/MCM-41(T)>Co-Mo/MCM-41(S)>Co-Mo/MCM-41(K)>Co-Mo/MCM-41(Na)。UV-Vis结果表明,部分Co与MCM-41(S)中少量Al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了CoAl2O4,是造成Co-Mo/MCM-41(S)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而在Co-Mo/MCM-41(K)和Co-Mo/MCM-41(Na)中,除CoAl2O4物种之外,碱金属的引入还促进了Co3O4物种的形成,使其活性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89.
介绍QS-R02新型反渗透阻垢分散剂在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橡胶厂反渗透系统的工业试验情况,同QS-R01反渗透阻垢分散剂进行了对比。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新型QS-R02反渗透阻垢分散剂的碳酸钙临界饱和指数LSI达到2.5,阻垢分散效果明显优于QS-R01,能够实现橡胶厂反渗透系统运行过程不加酸的目的。同时,QS-R02药剂磷含量低,浓水总磷含量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要求,无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0.
研究透明成核剂对均聚PP透明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加入透明成核剂后,提高了PP的透光率,降低了雾度,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添加0.2%透明剂在160~230℃加工条件下生产的专用料,可以制得透明PP片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