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9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山东省某铜矿区位于莱芜铜矿成矿远景重点勘查区北部,为查明该区域铜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开展了激发极化法测量工作,并结合区内地质资料、岩矿石特征及已有钻井资料对取得的测深剖面进行了分析解译。通过以上工作确定了铜矿体主要赋存于沿河流发育的区域构造内部,沿构造走向呈串珠状发育,具有一定尖灭再现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表明激发极化法在该地区铜矿勘查中是合理有效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建立rProEMAPⅡ/P43蛋白的纯化工艺,明确疏水作用层析(HIC)在纯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由疏水作用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肝素层析组成的工艺对rProEMAPⅡ/P43蛋白进行纯化,并与由离子交换层析和亲和肝素层析组成的工艺相比较,分别进行总蛋白含量测定、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含量及纯度检测。结果在pH为7·4~7·5时,采用HIC方法纯化的蛋白较不采用HIC法回收率提高了28·4%,纯化后rProEMAPⅡ/P43蛋白纯度为92%。结论在rProEMAPⅡ/P43蛋白纯化过程中增加疏水作用层析,可以提高rProEMAPⅡ/P43蛋白收率。  相似文献   
63.
基于合成孔径阵列的雷达辐射源被动定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建丰  陈玥  郝本建  牛刚  万鹏武 《电子学报》2017,45(10):2332-2336
本文引入被动合成孔径天线阵列新概念,将不同时间位于不同飞行位置的同一接收机视为合成孔径天线阵元,充分利用小型飞行器的空间运动特性及雷达脉冲信号的周期旋转特性,给出雷达辐射源信号虚拟到达时间差精确估计方法,并给出基于虚拟到达时间差的雷达辐射源被动定位方程构建方法及闭式求解算法,以实现雷达辐射源的快速可靠定位.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性能,并证明本文算法针对搜索警戒雷达等脉冲规律稳定的雷达辐射源具有较高的定位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N,N'-二(二苯基膦基)-1-苯乙胺(NPM)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进行研究。方法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熔点测试等方法对NPM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NPM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腐蚀体系温度、HCl浓度、NPM浓度和腐蚀体系静置时间对NPM缓蚀率的影响,探讨NPM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机理。结果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结果表明NPM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NPM的缓蚀率随NPM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NPM的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NPM在25℃的1.0 mol/L HCl溶液中的缓蚀率达到94.71%;NPM的缓蚀率随腐蚀体系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H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随腐蚀体系静置时间的延长缓蚀率逐渐增大。NPM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属于自发进行的物理和化学吸附。结论所合成的化合物NPM是一种高效的混合型有机缓蚀剂。  相似文献   
65.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快速Hartlcy变换计算PDWD的新算法,该算法计算量小,结构简捷易于实现.计算机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66.
电解金属锰渣滤饼循环逆流洗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隔膜压滤机中对电解金属锰渣滤饼利用循环逆流洗涤技术进行了生产规模的试验研究。利用11~14 g/L低浓度含锰溶液对滤饼进行循环洗涤,并配合40 L清水一次性洗涤,可将锰渣中硫酸锰残留由原工艺的1.85%降低至0.8%,下降1.05个百分点,回收率超过56%;统计分析显示洗涤均匀,不存在穿滤等现象。  相似文献   
67.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锰(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聪  王潘  朱春雷  魏健 《中国锰业》2010,28(2):43-46,53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D113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锰(Ⅱ)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D113树脂对锰(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式,但Langmuir方程更能准确反映该交换吸附过程。热力学函数ΔH0,表明吸附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进行;ΔS0,说明吸附过程熵减少占主导作用;ΔG0,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吸附交换过程符合HO准二级吸附交换动力学方程,表观吸附活化能Ea为35.085 kJ/mol,颗粒扩散过程为吸附的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68.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煮制中心温度对新疆熏马肉熟化过程中品质的影响。方法:测定煮制中心温度为60、65、70、75、80、85、90、95 ℃时,熏马肉的蒸煮损失、色泽、剪切力、肌节长度、肌纤维直径,并分析质构特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熟化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结果: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蒸煮损失率显著增大(P<0.05)。色泽a*、b*值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L*值先增加后减少,在70 ℃时a*、b*值达到最小值,L*值达最大值。剪切力与肌纤维直径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剪切力与肌纤维直径成正相关(r=0.777)。肌节长度显著降低(P<0.05)。中心温度升高,硬度显著增大(P<0.05);弹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黏聚性与咀嚼性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SDS-PAGE结果表明,随着中心温度升高,大分子质量蛋白质发生降解。结论:煮制中心温度70 ℃是影响熏马肉品质的关键温度。  相似文献   
69.
就SMT电路板混装波峰焊接生产中的工艺与质量控制进行讨论,阐述了混装工艺与焊接质量过程控制的要点,提出了工艺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