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1.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微创肝门阻断夹持器腹腔镜专用手术钳。方法 基于医用不锈钢腹腔镜手术钳模型,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完成手术钳结构设计,基于力矩平衡方程及静力平衡方程对钳口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手术钳关键部件的受力状态开展研究。结果 影响手术钳力学性能的因素有4个,分别是钳口与中心线的夹角θ、夹持面与转动点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β、钳口受力点与转动点之间的距离l、最大位移点与转动点之间的距离l0。在进行手术钳设计时应尽量减小β角,同时尽可能增加l0与l的比值。钳头部位不可设计的过长,否则会影响夹持效果。在进行手术钳设计时需将手柄和驱动杆固定,从而使其可以同时达到最大位移。在对手柄施加一定位移载荷时,钳口闭合后手柄的最大应力为1.79 MPa,钳口处的最大应力为3.07 MPa,上述应力值均低于其制作材料的许用强度。结论 所设计的新型肝门阻断夹持器腹腔镜专用手术钳强度满足要求,不会发生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差异,筛选出与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的胆汁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2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19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远端胆管癌),分别收集其外科切除术前、切除术后第1和第7天的胆汁.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比分析术后第1天与术前、术后第7天与术前胆汁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5种代谢物升高,无代谢物降低;术后第7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3种代谢物升高,3种代谢物降低.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中,有2种相同物质:苯甲酸和甲基丙二酸.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苯甲酸升高≥2倍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低于升高<2倍的患者(P=0.04),而手术前后甲基丙二酸的变化与术后1年内早期复发无相关性.通过对苯甲酸在术后第7天较术前变化倍数与CA19-9分级、术前年龄分级、术后TNM病理分期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围手术期胆汁内苯甲酸代谢水平的变化程度有助于预测肝外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13.
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48例患者分为手术治疗36例,非手术治疗12例,生存时间分别为(17.39±3.98)、(3.75±0.5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患者中接受R0切除15例,R1切除7例,R2切除14例,R0、R1、R2切除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93±7.42)、(13.57±6.70)、(5.00±0.67)个月,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胆囊癌伴阻塞性黄疸患者预后较差,但外科手术治疗能部分改善单纯因胆囊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预后,对此类患者应当尽量行根治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行扩大根治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奇蒿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奇蒿80%乙醇粗提取物及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对临床常见菌种的抗菌活性。方法对中药奇蒿进行系统性分离提取,以80%乙醇粗提取物和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序贯使用纸片扩散法和常量肉汤稀释法,选用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型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标准型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标准型ATCC27853)、无乳链球菌(临床型)、粪肠球菌(临床型)、福氏志贺菌(临床型)和痢疾志贺菌(临床型)。结果奇蒿80%乙醇粗提取物对痢疾志贺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为25 mg/ml;奇蒿氯仿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菌的MBC为6.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为12.5 mg/ml;奇蒿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福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无乳链球菌的MBC均为6.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为12.5 mg/ml;奇蒿正丁醇提取物对无乳链球菌的MBC为12.5 mg/ml,对痢疾志贺菌的MBC为25 mg/ml;石油醚提取物未对测试的细菌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结论奇蒿不同提取物对临床多种致病菌表现出了良好的杀菌作用,在抗感染治疗领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其有效单体及杀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质沉着症(SSCN)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疾病,迄今文献记载不到100例。1940年Noetzel首次报道本病的特征是大脑、小脑、脑干、脑神经和脊们表面有含铁血黄素沉积,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SNHL)、小脑功能障碍、锥体束症或精神发育不全。由于第Ⅷ脑神经与邻近的面神经相比总是有暗里的色素沉着,故SNHL被认为系由蜗后异常所引起。在以往诊断本病仅能根据尸检,但当今随着MRI的出现,凭借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放射影像学即可诊断。本文报告一例系根据T2加权MRI的结果及相应…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 2 0 0 0年 7月 9日成功救治一例因高处坠落骑跨于钢钎致会阴部、腹部贯通伤 ,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病 例 报 告患者男性 ,1 7岁 ,农民。 2 0 0 0年 7月 9日1 0时在建筑施工时从 5m高处坠落 ,骑跨于一“伞柄型”钢钎上 ,勾端向上插入会阴部 ,当即昏迷 ,他人锯断钢钎后急送我院。途中清醒 ,诉口渴 ,会阴部及全腹剧痛。伤后约 1小时 3 0分到我院急诊科。血压 1 2kPa/8kPa,脉搏 1 2 0次 /分 ,神清 ,俯卧担架抬入。全腹弥漫性压、反跳痛 ,肌紧张 ,肠鸣音弱。肛门前缘与阴囊根部之间见一直径为 2cm螺旋钢钎插入 ,皮肤纵行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目前器官移植尸体供体来源仍占相当的比例,多器官来源于同一供体的需求增多,快速整块获取的技术发展迅速.比较肝脏单独与肝肾整块快速获取的技术特点与脏器损伤情况的差异. 方法:①回顾分析2004-03/2006-07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单个手术组获取并应用于移植的74例供肝资料.②使用快速肝脏获取方法,不进行热解剖,开腹先进行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原位冷灌注.肝脏单独切取方法:肾静脉上缘离断腔静脉,胰颈下方离断肠系膜上血管;腹主动脉前解剖法剥离肠系膜上动脉至根部,与肾动脉之间离断腹主动脉,游离胰腺体尾、腹主动脉后方,取下肝脏.肝肾整块获取方法:肝周韧带游离后,游离结肠、输尿管、肾及脾脏,离断肠系膜上血管,横断腹主动脉、腔静脉,游离血管、肝胰脾肾后方,整块切取肝肾.离体腹主动脉后解剖法显露分离肝肾动脉,离断下腔静脉,完全分离肝肾.③记录两种方法的肝脏热缺血、肝脏获取、冷缺血时间,统计肝肾主要部位的获取损伤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①完成肝脏单独获取28例,肝肾整块获取46例,两组中分别有1例同时获取心脏.未发生因器官获取原因导致的器官损失,获取肝脏全部用于移植,无原发性器官无功能发生,无肝动脉血栓形成.②单独获取患者肝脏获取时间短于肝肾整块获取患者(P < 0.01).③肝肾整块获取患者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Carrel袖片损伤率低于肝脏单独获取患者(P < 0.05). 结论:快速肝脏单独和快速肝肾整块获取方法的主要技术差别在于分离肝肾血管的先后顺序及解剖显露肝肾动脉的方法;快速肝脏单独获取在手术耗时上少于快速肝肾整块获取,但更容易出现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Carrel袖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并发肝脏衰竭简称(肝衰)的影响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12例患者均行肝叶切除+胆管癌栓取除术.其中99例肝细胞性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未发生肝衰,从中随机抽取37例设为非肝衰组;13例肝细胞性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发生肝衰死亡的患者设为肝衰组.对目前国内所公认的不利因素及主要引起肝衰死亡的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对年龄、癌灶大小、肝切除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3,7d的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肝衰组与肝衰组术前白蛋白、白球比、前白蛋白、凝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肝衰组与肝衰组术后1,3,7d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白蛋白、白球比、前白蛋白、凝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的总胆红素、前白蛋白变化趋势是术后发生肝衰死亡的预测指标,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无细胞真皮基质是指异体或异种皮经一系列处理后,保留原有胶原纤维成分及基本组织结构的一种永久性真皮替代物.其制作方法有胰酶消化法,Dispase-Triton X-100法,高渗盐溶液-SDS法,平衡盐浸泡法等.与其他真皮基质相比,其具有来源广泛、低免疫原性、生物亲和性高、有利于黑色素细胞增生等特点.其既可用于创面修复,又可用作软组织的替代物.广泛应用于烧伤、整形、口腔、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中药奇蒿中异泽兰黄素和奇蒿黄酮的含量。方法 奇蒿药材以10倍体积甲醇超声60 min提取。色谱分离采用资生堂MG-C18色谱柱(3.0 mm×100 mm,3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40:60,V/V),等度洗脱,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350 nm,柱温25℃,进样量5μl。结果 异泽兰黄素和奇蒿黄酮在15 min内基线分离,线性良好。方法学验证表明,日内、日间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范围均符合相关标准。异泽兰黄素的低、中、高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6%,99.58%和102.24%;奇蒿黄酮的低、中、高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9%,101.12%和101.43%。结论 该方法快捷简单,稳定可靠,可用于对奇蒿药材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