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1.
目的分析维生素K1治疗新生儿出血症(HDN)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住院的HDN患儿30例,确诊时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sysmexCA-1500血凝仪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静脉滴注维生素K1每天3mg,3天后复查以上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20例(66.6%)、颅内出血9例(30.0%)、穿刺部位出血不止7例(23.3%)、脐端渗血6例(20.0%)、消化道出血且合并贫血1例(3.3%)。本组HDN患儿治疗前后PIVKA-Ⅱ、PT、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比较分别为(93.3比10.0)、(73.3比13.3)、(70.0比33.3)、(83.3比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及FIB治疗前后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IVKA-Ⅱ(ng/ml)、PT(s)、APTT(s)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9.8±2.9)比(45.6±25.0)、(15.2±1.9)比(21.6±4.4)、(46.9±12.5)比(61.3±12.9)、(91.8±14.6)比(52.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和FIB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N患儿补充维生素K1后,PIVKA-Ⅱ、PT、APT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及数值均有明显改善,是HDN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敏感指标,而TT和FIB对HDN的诊断和治疗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血红蛋白在人体中承担着着重要作用,是主要担负着运载氧的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通过测量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可间接反映机体运输氧的能力,同时也是血常规检查中一项用于筛查有无贫血的指标,检测方法分为有创与无创两种。静脉血液检测是临床中获取血红蛋白浓度最常用的方法。目前随着无创脉搏血红蛋白监测仪的问世,通过无创方式可以对血红蛋白进行实时、动态、连续监测,为手术中出血、动静脉同步换血、贫血及输血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因其无创、实时、动态、连续监测的优点,该项技术出现以来引起新生儿科医生的高度重视。现就无创脉搏血红蛋白监测技术在危重新生儿监护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因素进行如下综述,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索脂肪干细胞生物活性分泌物(ASCBS)鞘内注射防治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I)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按统一标准在多个医疗中心分3个胎龄组募集63例WMI早产儿,A组:胎龄24~28^+6周,21例;B组:胎龄29~32^+6周,20例;C组:胎龄33~36^+6周,22例。各胎龄组以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连续3 d每天1次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ASCBS。于矫正胎龄足月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于矫正月龄6个月通过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进行神经发育评估,比较2组间早产儿存活率、NBNA评分、智力发育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及PDMS-2发育商。结果63例中包括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所有病例中只有治疗组1例失访。治疗组未发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所有胎龄组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存活率及早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A组的纠正6月龄的粗大运动发育商及总运动发育商高于对照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粗大运动发育商:治疗A组98.330±6.282、对照A组90.330±3.777,P=0.040;总运动发育商:治疗A组97.330±4.803、对照A组91.000±4.472,P=0.023),其余结果未发现组间差异。结论ASCBS治疗早产儿WMI具有较好安全性,并能促进24~28周出生胎龄早产儿的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方法:对60例UAP患者进行血清CRP测定,根据CRP水平将60例UAP患者分为A、B两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28例(46.7%),CRP<3 mg*L-1;B组32例(53.3%),CRP≥3 mg*L-1.30 d内B组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50.0%比10.7%,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与UAP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可以认为:CRP对判断UAP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甘珀酸钠苦参素包合物急性毒性及对CCl4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序贯法,静脉注射测定药物的LD50。采用CCl4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经不同比例甘珀酸钠苦参素包合物干预后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取肝脏组织做HE染色常规光镜观察。结果甘珀酸钠苦参素1:1、1:2、2:1包合物的急性毒性均比其前体药物甘珀酸钠、苦参素低;与CCl4模型组比较,经甘珀酸钠苦参素1:1、2:1包合物处理的小鼠血清GOT、GPT水平较低(P〈0.05,或P〈0.01);小鼠肝脏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甘珀酸钠苦参素2:1包合物组肝脏形态有明显改善。结论甘珀酸钠与氧化苦参碱不同比例包合物的毒性比其前体药物低,对小鼠急性CCl4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以0.1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液调制的微晶纤维素为薄层,以乙酸乙酯-丙酮-水(60:20:6)为展开剂,对中国药典及BP中盐酸脱氧土霉素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进行了改进。该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并发现在盐酸脱氧土霉素中除存在土霉素,甲烯土霉素和β-差向异构件杂质外,还存在一未知杂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Intima-Ⅱ头皮式套管针在新生儿急救中的应用及封管、固定方法.方法:对71例次NICU收治的患儿使用套管针进行静脉给药,根据封管液浓度不同分A、B两组进行观察,对不同部位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炎、留置时间、急救时启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额正中静脉及颞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5%和6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94.83±38.06)小时和(84.57±29.39)小时,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高渗液、钙剂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6.7%,与输注普通液体静脉炎发生率3.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救时套管针启用均一次成功.结论: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可减少穿刺次数,保护新生儿保贵的静脉,保证急救药品的及时应用,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提上睑肌缩短术在学龄前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治疗的先天性上睑下垂学龄前儿童手术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额肌悬吊术治疗,分析二组患者术后即时及长期疗效。结果术后即时疗效二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睑闭合不全、矫正过度及上睑迟滞现象。远期疗效提上睑肌缩短术要显著优于额肌悬吊术。结论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学龄前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随着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IABP)技术在我国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应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推广, IABP做为血压监测的金指标,为新生儿围手术期提供直接、准确、连续性动脉血压数据,可及时、精确地发现并处置病情。我国人口基数大,2013年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1],再加上对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宽,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仍有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每年约有80~120万缺陷儿出生,约占出生总人口的4%~6%,例如先天性肛门闭锁、气管食管瘘、先天性膈疝等[2],几乎都要在新生儿期进行手术才能存活下来。而血压做为生命体征重要监测指标之一,有着与年长儿及成人的不同特点,在围手术期需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80.
从我国临床试验行政许可、伦理委员会建设和研究者应承担的责任等角度出发,分析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保护措施现状及在受试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胜任的机构仍在开展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知情同意流于形式或在知情同意过程中研究者行为失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善措施:完善不良反应处理机制和受试者补偿机制,加强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能力建设,加强GCP的伦理培训,规范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与复核管理,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