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46篇
地球科学   150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991.
Effects of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on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mmonia-N excretion rate of clam Meretrix meretrix were studied in laboratory from Oct. 2003 to Jan. 2004. Two schemes were designed in incremented temperature at 10, 15, 20, 25℃ at 31.5 salinity and in incremented salinity at16.0, 21.0, 26.0, 31.5, 36.0, and 41.0 at 20℃, all for 8-10 days. From 10 to 25℃, both respiration and excretion rate were increased. One-way ANOVA analysi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i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is temperature range except between 15 and 20℃. The highest Q10 thermal coefficient value (12.27) was acquired between 10 and 15℃, and about 1 between 15 and 20℃, indicating M. meretrix could well acclimate to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is range. Salinity also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spiration and excretion rate (P〈0.05). The highest values of respiration and excretion rate of M. meretrix were recorded at 16.0 salinity (20℃). These two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decreased as salinity increased until reached the minimum Q10 value at 31.5 (20℃), then again, these parameter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from 31.5 to 41.0. M. meretrix can catabolize body protein to cope with osmotic pressure stress when environmental salinity is away from its optimal ran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26.0 and 36.0 in salinity (P〉0.05), suggesting that a best metabolic salinity range for this species is between 26.0 and 36.0.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995.
民勤东側地震带的初步认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勤位于阿拉善大沙漠的边区,周围人烟稀少,故缺乏历史地震的記載。 1954年7月31日在民勤东南約70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一次強烈地震。震中位置見图1,其震級为6 3/4,相当于震中烈度为9度。在这次地震后的若于年中,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震級大于4級的地震,較小的地震还更多,直到1961年还有地震陆續发生。本文是我們对民勤东側地震活动带的几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96.
最近报道的因3次独立的暴雨引发的雨水触发地震都发生在喀斯特地质区域。本人在该文中讨论了在强降雨直接侵入喀斯特地区以后喀斯特水文地质是怎样通过水流通道控制雨水触发地震的。这种通道导致水头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增加了作用于地下孔弹性介质的垂直应力。快速加载于孔弹性介质的载荷,通过以一种观测到的向水库注水类似的方式,增加深部孔隙压力,从而诱发地震。采用简单的一维孔弹性介质模型可以看到,深部流体压力的激增是边界处压力阶跃的实质性的一部分,接下来是与典型的线性扩散问题相关的随时间变化的孔隙压力的增加。这些结果含有对触发地震所必需的流体压力变化的暗示,并导致以下尚待检验的假设:明显的雨水触发地震将只发生在喀斯特地区。  相似文献   
997.
对遵从实验室得到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的准动态连续三维断层模型进行了数值试验。我们做了一些测试,其中库仑应力(CS)或在整个断层增加,或仅在断层的局部增加。对于局部应力加载我们发现,如果触发几乎是瞬时的(1~2个月内),成核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区域的走向延伸部位。相反,如果在这几个月内地震没有发生,它可以在断层的任何地方成核,甚至比没有正的库仑应力加载要晚。这些特征意味着新的发现,其对三维模型而言是独特的,并且不能由一维弹簧一滑块模型来解释。该发现可应用在余震(依赖时间的)地震危险性评估中。  相似文献   
998.
涉县地震台在2005年建成了符合《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电磁观测)》(中国地震局,2001)要求的地磁FHD相对记录室。本文描述了从观测场地清理,到选定磁房位置,从建材选择,到建成符合标准的地磁相对记录室的建设过程,总结了一些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和心得及经验,希望为其他台站的地磁记录室建设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结构,探讨高原岩石圈形变特征、应变状态、热结构、板块(或地体)运动和壳、幔物质流变等重要科学问题,必须研究高原内部各个地质构造区域壳、幔电性结构沿东西方向的变化;INDEPTH—MT在喜马拉雅.西藏南部地区完成了6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研究.通过这6条剖面的电性结构成像,讨论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导电性三维结构特点;发现西藏南部沿东西方向超出1000km范围,较普遍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这高导层并不完全是连续的,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高导层变薄、变浅、电阻率升高.讨论了藏南岩石圈的流变性问题,认为藏南中、下地壳具有良导电性,可以证明西藏巨厚的地壳中确实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藏南巨厚的中、下地壳的物质状态是热的、软弱的、塑性的,甚至可能是“流变”的;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的讨论认为,与藏南大地电磁资料相适应的地壳部分熔融百分比应能达到5%~14%;对于地壳中的细晶岩来说,在这个熔融百分比下引起黏度的降低量有可能达到引起地壳“流变性”的要求:但对于花岗岩来说,也许不足以引起地壳产生“流变”.  相似文献   
1000.
石灰岩和砂岩高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自行研制的岩石加温装置和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机, 对石灰岩和砂岩试样高温后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升高, 两种岩石纵波波速逐渐减小。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经历了压密、弹性、屈服、破坏4个阶段; 达到峰值应力后两种岩石均发生脆性破坏, 砂岩破坏时呈锥形炸裂, 而石灰岩则呈草捆状破坏。高温对两种岩石的强度都有一定的弱化作用, 其峰值应力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石灰岩700 ℃时强度降幅达84.59 %, 而砂岩强度仅比常温降低22 %左右。两种岩石的峰值应变都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 但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石灰岩500 ℃时应变增加了30.57 %, 500 ℃之后峰值应变基本无变化, 甚至到700 ℃时还略有降低; 砂岩700 ℃时峰值应变增加了80.63 %, 其峰值应变的变化与其微观结构变化相关。随着温度升高, 两种岩石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均减小, 700 ℃时石灰岩弹性模量降幅为86.8 %, 砂岩弹性模量降幅为46.94 %; 700 ℃时石灰岩变形模量下降了83.9 %, 砂岩的变形模量下降了53.0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