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8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32.
已有工作对地质环境指标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出,我国的环境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从近于东西向的带状格局向与现今相似的非带状格局的转变,代表了东亚地区重大的环境变化,但对这一转变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详细过程还缺少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和中新世可能是这一环境变化最为关键的时期,因而有必要对渐新世和中新世内部不同时期的环境格局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近十年来,大量新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更多的资料和证据,为进一步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对有明确环境意义和较可靠年代控制的地质记录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分类,对渐新世和中新世不同时期的环境格局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显示,以内陆干旱为基本特征的非带状环境格局至少出现于中新世早期,与我国北方风尘堆积出现的时代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3.
最后两个冰期黄土中记录的Heinrich型气候节拍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46  
洛川、宜川及渭南黄土剖面古风化强度的研究揭示出,在L1和L2中记录了一系列干冷气候事件。它们多数发生于黄土与古土壤的交界处,以5000—10000a的间隔叠置于明显的准20000a岁差周期上。前六个事件的时代与北大西洋的Heinrich事件大致相当。上述结果表明,Heinrich事件在东亚季风区有明显印迹,且类似事件在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的黄土中也存在。最后两个事件时我国的古环境状况可能比末次盛冰期还要干冷些。这些事件出现的地层层位似乎表明,它们易发生于由地球轨道变化引起的气候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34.
用时域分析组合模型建立了100万年来60°N6月份太阳辐射量时间序列、宝鸡黄土粒度时间序列、渭南夏季风指数时间序列的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时域分析组合模型较好地提取了时间序列的信息,得到的几个显著周期T=133,100,89,41,23,19ka,与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变化周期接近.用组合模型拟合实测数据,精度是高的;用其预测未来气候替代性指标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发现未来气候有向干冷方向发展的趋势.时域分析组合模型为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130ka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典型微形态特征与古气候事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西峰、洛川、渭南晚第四纪黄土及古土壤的微形态学研究表明,不少形态特征对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宜作为环境变幅研究和气候事件对比的标志。其在不同剖面的变化则反映古环境的空间格局。130ka来的黄土至少记录了16个气候事件,其中部分为轨道事件,另一部分时代上与非轨道原因的Heinrich事件有关。后一类事件期间黄土高原植被稀疏,风力强盛,局部有较弱的冻融作用,而事件之间的高原中东部有可观的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36.
黄土碳酸盐中古气候变化的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采自西峰、洛川和渭南黄土剖面的钙结核和全岩样品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分,发现黄土中钙结核的碳氧同位素可以成为有效的古气候变化的指标,记录了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状况,对不同地点的同位素数据对比有可能提供过去环境变化的空间格局。全岩样品的碳酸盐的同位素组分也记录了有用的环境信息,过去150ka渭南剖面的碳氧同位素曲线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地层单位代表的古气候波动,这些曲线可以和黄土中其他的气候指标及深海沉积物的同位素记录相对比。  相似文献   
37.
末次间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收支状况,对正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各国研究者利用不同方法对陆地碳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估算陆地碳储量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同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末次间冰期5e阶段、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现在的l30~150%、50~85%和105~130%.并且,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气候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气候变化并非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8.
今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十三届大会,这是INQUA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会。这样的会议能在中国召开,也是李四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宿愿。记得我们在1961年参加华沙Ⅵ届INQUA大会前,李先生对我们说:“这样的会议将来总会有一天在中国召开”。但是,当时我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其他方面也不具备组织这类会议的条件。  相似文献   
39.
西峰和西安黄土中盐碱化古土壤气候意义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1992,12(2):107-117,193
对西峰和西安黄土剖面中古土壤的研究揭示出,作为重要气候地层标志的S4和S5古土壤竟有盐化和碱化现象。盐碱化特性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这些古土壤的气候意义。土壤化学、微形态及粘土矿物分析表明,上述古土壤以草原土特征为主,并在气候最宜期发育了森林植被。盐碱化特性并非产生于土壤被埋藏以后,而是古土壤发育末期的产物。该时期大气粉尘堆积似乎是可溶盐的来源。  相似文献   
40.
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日益广泛用于对古环境的研究,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本文从洛川离石黄土古土壤中钙结核的氧同位素组分分析结果,探讨了将钙结核δ18O值转化为古土壤形成时古温度的途径。指出此方法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要积累大量资料,用统计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洛川离石黄土中各种古土壤形成时的地表年平均温度都比当地现在的温度要高。发育最好的S5形成时高出约5℃。用氧同位素组分推算的古温度与其他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互相比较,但也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