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地球科学   18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通过综合研究广西桂林盘龙洞1、2号、响水岩1号石笋,年龄分别为3万a,>35万a,5.6万a;贵州荔波董歌洞3、4号、衙门洞1号石笋,年龄分别为16.3万~9.1万a,15.5万a,5.3万~0.7万a;都匀七星洞14、16号石笋,年龄分别为6.4万~1.9万,18.9万~14.9万a;湘西莲花洞1、5号石笋,年龄分别为6万~21a,8万~6万a。这些1.2~4 m高的巨型石笋,沉积旋回、纹(微)层、层面构造等特征,都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石笋的宏观、微观沉积特征和系统测年,拟逐步取代测年精度不高的现行第四纪地质年表。笔者以水南洞1号石笋11个沉积旋回及其相关沉积特征为基础,采用TIMS-U系方法测年,精度高,作为桂林地区距今25万~15万a的地质年表。居于第四纪下限趋向>250万a,建议以20万前后作为第四纪晚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断代分界,该分界处于石笋第3次沉积间断,期间形成厚达3 mm的风化壳,上下物质结构构造有显著差异。11个沉积旋回中,凡寒冷期沉积的碳和氧同位素都偏重,极值都是转冷的跃(突)变点,或沉积间断面。11次沉积间断时间长、短差别大,其中第3次、第9次分别为2万a、2千a。这些综合地质、气候信息在1号石笋纵剖面上呈协调显示,是重建古气候环境的可信依据。  相似文献   
112.
对贵州荔波董歌洞D4石笋的再次高密度230Th测年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在16 ka 以来的部分,平均分辨率达 18a 。研究表明,氧同位素记录除反映季风的强弱变化外,能更好地揭示 H1,BA,YD以及全新世中 9.1ka,8.2ka、4.6ka 气候突变事件。碳同位素记录和沉积速率则能更好地反映气候干湿的变化。石笋记录对气候期的正确划分及突变事件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可为全球变化其他记录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时间系列的基准标尺。  相似文献   
113.
本文以贵州董哥洞岩壁分离出沉积Fe3 的菌株,在室内模拟铁细菌引起的沉积过程,探讨了细菌在洞穴含铁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机制。结果表明,铁细菌对数生长期结束后,实验体系中的铁、钙开始沉积,且在约4h之内Fe3 和Ca2 的浓度降低至接近零。通过比较铁细菌作用后的岩石样品与未经微生物作用的岩石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探针图谱,发现不论经过细菌作用与否,岩石样品中的元素和矿物成分均相同,主要元素均为Ca、Fe、Mn、Mg、P、Si和Al,矿物成分都有方解石、纤铁矿和粘土矿物。结合洞穴环境条件分析,指出细菌能够富集洞穴渗水中的铁离子,其生物成矿作用形成铁矿物和非晶质铁壳覆盖于洞穴沉积物表面,改变了洞穴沉积物的色泽。  相似文献   
114.
基于RS、GIS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GIS支持下,利用2004的TM遥感影像数据研究重庆市黔江区石漠化现状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黔江区7.21%的土地发生石漠化,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占总面积的3.06%、3.41%、0.74%,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的4.84%;石漠化的分布与地层、高程、坡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5.
重庆新崖洞XY2石笋57~70 ka BP之间的高分辨率δ18O记录在相当于冰芯记录中的D-O 18暖事件时期, 复现了冰芯记录中的“缓慢变冷, 快速变暖”的气候转换特征. δ18O在59和64 ka BP分别有极小值, 反映气候相对暖湿, 夏季风较强; 而在60 ka BP有极大值, 夏季风较弱. 它们分别对应于北半球高纬度记录中的Dansgaard-Oeschger(D-O)17至18暖事件以及Heinrich 6(H6)冷事件. 这与葫芦洞(Hulu)MSL石笋的记录相当一致, 但是两者与董歌洞(Dongge)D4石笋的记录差异较大. 这说明石笋δ18O记录在反映夏季风变化时, 空间上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明显差别. 要取得中国东部夏季风变化的整个格局, 多地点多记录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不同的是, 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均显示在MOIS4的最冷时期(64~65 ka BP)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对应于D-O18暖事件, 说明海陆相的气候变化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16.
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CTDP300)对广西马山县弄拉监测站的降雨量及表层岩溶泉水的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及时。其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明显的季节与昼夜动态变化,且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化学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在正常气候(无雨)条件下,水温、pH与电导率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暴雨期间,降雨开始阶段稀释作用明显。降雨中后期,CO2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有必要把水、岩、CO2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表层岩溶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7.
洞穴滴石石笋与陆地古环境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洞穴碳酸盐沉积与其它自然材料相比 ,具有分布广 ,时间跨度大 ,生长机制对环境敏感 ,保存信息完整 ,适合于 U系测年等特点。可与海洋沉积物、冰芯、树轮相媲美。尤其是洞穴滴石石笋为大陆气候替代指标提供了一类独特的数据源。从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石笋微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洞穴碳酸盐结晶学和岩石学等方面论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利用洞穴碳酸盐δ函数定量地分离出纯的温度信号 ;利用石笋碳同位素变化及草原与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的差异特征 ,恢复草原 -森林间的演变过程 ,显示了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8.
论岩溶生态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生态系统脆弱,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石漠化问题严重。滇黔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已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中。同时,第三个国际岩溶对比计划,即:IGCP 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年)正在进行,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问题。 根据生态学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无机和有机之间,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构成的系统。但根据美国地质学会编的Glossary of Geology,生态学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而生态系统被定义为“生态学的单元”。据此,我们可以把“岩溶生态系统”定义为“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其内涵既包括岩溶环境如何影响生命,也包括生命对岩溶环境的反  相似文献   
119.
中国西南部的岩溶及其与华北岩溶的对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道先 《第四纪研究》1992,12(4):352-361
由于特殊的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新构造运动等条件,中国西南部发育了以峰林地形、封闭洼地、深尖溶痕、红土、地表钙华、巨大的洞穴系统、地下河系以及较多的洞内次生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的岩溶形态组合,而华北半干旱区的岩溶则以常态山、霜冻作用残余灰岩尖峰、石灰岩角砾、浅细溶痕、干谷、大泉、小型洞穴以及少量洞内次生碳酸盐沉积为基本岩溶形态特征。两类岩溶在东面以山东的泰山—鲁山为界,西面以秦岭为界。  相似文献   
120.
美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辛普逊简介辛普逊(E.S.Simpson,1917—1995)教授是美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杂志HydrogeologyJournal前主编。出生于纽约州,1944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在哥伦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