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科学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卤水提溴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卤水提溴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其中包括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和空气吹出法两大主流工艺以及树脂吸附法、气态膜法、乳状液膜法等新型提溴工艺。在分析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对各工艺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2.
基于1961—2018年青海高原4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突变检验、尺度分离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 a来,青海高原极端气温暖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夜指数变化速率大于昼指数...  相似文献   
23.
气候概率分布理论及其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气候变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气候概率分布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不但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从观测资料的分布拟合,气候概率分布的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标志,即气候概率分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候极值分布模式以及气候变量的空间域概率分布模式等方面简要综述了近年来气候概率分布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的若干新进展。  相似文献   
24.
从气候状态向量的观点出发,借助于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计算各站气候资源向量.在此基础上,将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环境条件综合为气候资源向量并分别与某种作物的标准生长模式曲线线型建立差异(作物生态适宜度)比较关系,提出一种新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模型.由此得到相对光合生产潜力、相对光热生产潜力和相对气候生产潜力,从而改进了原有...  相似文献   
25.
在回顾我国近几十年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评述了经典区划方法及其缺陷,并列举了现行的(如统计数值化方法、3S信息技术等)各种新技术方法.还展望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科学选取具有气候物理与农作物生物机理相结合的区划指标体系,在先进的数值化区划方法前提下,借助于以3S为代表的遥...  相似文献   
26.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若干事实及其年际振荡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青藏高原88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以及温室气体等气候系统监测资料和CMIP5输出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分析了近52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暖湿化的若干事实,揭示了其年际振荡与温室气体、高原加热场、高原季风、AO等气候系统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20~40年青藏高原可能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2年来青藏高原在总体保持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自2006年以来出现了某些增暖趋于缓和的迹象,较全球变化滞后了8年左右;降水量的增加在青藏高原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显著性,气候变湿较变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降水量变化的5年短周期日趋不显著,而12年、25年较长周期逐渐明显且仍呈增多趋势。由于温室气体、气溶胶持续增加、高原夏季风趋强、ENSO事件和太阳辐射减少,青藏高原气候持续增暖但有所缓和;春季高原加热场增强、高原夏季风爆发提前且保持强劲,使得高原春、夏季和年降水量增加,而秋、冬季AO相对稳定少动,东亚大槽强度无明显变化,高原冬季风变化不甚显著,导致了高原秋、冬季降水量无明显变化。未来20~40年青藏高原仍有可能继续保持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7.
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paper,variations of surface water flow and its climatic causes in China are analyzed using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al data,as well as the impact data set(version 2.0)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in November 2009.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over the past 51 years,especially after 2004.The trend was very clearly shown,and there were quasi-periods of 9 years and 22 years,where the Tibetan Plateau heating field enhanced the effect,and the plateau monsoon entered a strong period.Precipitation notably increased,and glacier melt water increased due to climate change,all of which are the main climatic causes for increases i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ource region.Based on global climate model prediction,in the SRESA1B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water resource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in this region for the next 20 years.  相似文献   
28.
格尔木市区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1999~2003年定时风和2005年高空特性层等资料,对年、各代表月及各代表时次的风、大气稳定度等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格尔木市常年盛行W、SW和NW风,年平均风速为2.2m/s;四季的主导风向与年主导风向一致,为W风,春季平均风速最大,秋季最小;年、月平均风速中,风向频率较高的平均风速在1.6~3.1m/s之间,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风向、风速对大气污染的综合影响表现为全年W风污染系数为最大,SE风污染系数为最小;强不稳定、不稳定大气层结在14时出现的频次较高;在大气边界层,一年四季清晨时有不同强度和厚度的辐射逆温存在,使低层大气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利用1979~2015年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环流型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东北亚地区传统夏季降水表现为盛夏降水贡献占主导,其年际和年代际特征以及环流特征同盛夏降水特征相一致,而初夏降水和盛夏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则具有显著差异。空间分布上,初夏的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的三极型分布,而盛夏和传统夏季则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偶极型特征;时间演变方面,初夏降水表现为5~6 a振荡周期,盛夏为2~3 a为主的振荡周期,传统夏季则兼具上述两类振荡周期;在年代际调整方面,在1990年代末,盛夏降水和传统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此外,分析降水与环流的联系发现:初夏,由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将西太平洋等地的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且受欧亚Ⅱ型(EUII)遥相关的作用,东北亚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纬向特征。盛夏,东北亚地区降水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地水汽加强的影响。欧亚Ⅰ型(EUI)遥相关和亚洲太平洋型(EAP)遥相关与我国东北以西和沿海地区的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EU型遥相关的作用使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中心存在西北—东南向的波列特征,EAP型遥相关的作用则使夏季降水存在经向三极型或偶极型特征。  相似文献   
30.
黄河源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林  申红艳  戴升  肖建设  时兴合 《地理学报》2011,66(9):1261-1269
利用1956-2010 年黄河源区流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2010-2030 年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数据降尺度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资料,通过分析流量的演变规律和揭示气候归因,预测了未来流量可能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近55 年来黄河源区年平均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并具有5a、8a、15a、22a 和42a 的准周期变化;南海夏季风减弱引起流域降水量的减少与全球变暖背景下蒸发量的增大和冻土的退化是导致黄河源区流量减少的气候归因;根据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预测结果,未来20 年黄河源区流量变化趋势可能仍以减少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