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地球科学   9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现代地球的活动已有比较好的认识。但是,我们对于地球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却是极其初步的。关于大陆、水圈、地幔和地核是怎样和何时演化成现在的状况,我们知道得都太少了。尽管地质记录至少能帮助我们后推到38亿年前,甚至可以到43亿年前,但我们也仅能得到有关年轻地球的性质和构造作用的很不完整的概念。地球科学所面临的最基  相似文献   
52.
在地震记录图分析中,弱震和爆破的震相是较难区别的.笔者通过对介休地震台记录的小震群弱震震相的识别,受到启示,从而提高了对该区地震震相分析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53.
利用合成分析和差异显著性等诊断方法.研究前冬、春季对应各月OLR场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类雨带对应前期OLR场正、负中心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非洲大陆、以及太平洋地区和北美洲南部地区;4月(前春)海温波动逐渐增强,对流活动加剧,这时赤道中东太平洋偏南地区OLR场的分布特征对后期雨带类型的分布产生较大的指示作用。具体表现为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强,对应夏季Ⅲ类雨型,对流活动弱对应Ⅱ类雨型,正常情况下对应Ⅰ类雨型。历史回报试验效果表明,特定区域OLR场异常可以作为预测中国汛期主要雨带位置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54.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点源污染是我国重要的污染源。本文简要介绍了非点源污染模型,我国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5.
王开队 《地理研究》2007,26(4):855-856
吴宏岐、王元林等著的《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一书2006年9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22万字,除序言和附录以外,正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以鸟瞰的方式对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作了概述;二至四章,按照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在深入挖掘、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6.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①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③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④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3类沉积盆地,3种盆-山转换,3个发展阶段及3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⑤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3种体制,4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由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⑥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⑦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代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⑧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⑨提出中国和秦岭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57.
对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和造成这种天气气候的主要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多数台站夏季的平均气温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30 ℃高温日数偏多,初日早、终日晚;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 造成今年夏季高温酷热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气温正处于短期气候的变暖趋势里,并处于周期变化中偏高的位相里;极涡偏弱偏向极地和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异常偏高的最直接的气象因素;强烈的太阳活动和赤道东太平洋上弱的负海温距平也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偏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模板文件和转换文件的修改,来实现本地城区预报文本的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59.
高分辨率对流层化学模式与高斯烟云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分辨率对流层化学模式及高斯烟云模式分别计算了本溪地区不同气象条件下的SO2小时浓度,并与实测浓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地形地区应用高分辨率对流层化学模式可以得到与实测浓度较一致的结果。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复杂地形地区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中。  相似文献   
60.
王开湘 《地下水》2001,23(3):159-161
蔬勒河昌马峡出口一昌马大坝间河道存在径流损失的问题 ,早在 195 6年《疏勒河流域普查报告》中就提出了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人们还在为 6 0 0 0万 m3年径流损失量的可靠性而争论着。为此 ,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 1997年的 12月 1日~ 1998年 11月 30日在昌马峡一昌马大坝间河段 4个观测断面“相当于一个水文年”的水文观测 ,对 6 0 0 0万 m3/a损失量的可靠性又一次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