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应用统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分析1996—2009年间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县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部分县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1996—2009年间,县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增大而相对差异波动性缩小,省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经济发展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增强。基于1996年各县人均GDP及1996—2009年间人均GDP增长差异,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基础中等增长较快型等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新疆工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钱纳里的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并结合实际发展,首先对新疆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定位;然后建立指标体系,计算了1980-2006年期间新疆与全国平均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工业-就业结构和区位熵等指标,考察了新疆的工业结构、工业-就业结构和工业竞争力水平;最后运用偏离份额法对比分析了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时段的新疆工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分析表明:新疆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整体结构较低,工业竞争力弱且有下降的趋势,资源型产业产值大、集聚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巩固优势产业。依托区域特有的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巩固优势产业如采矿业、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等资源型产业。(2)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培育主导产业,确定支柱产业,逐步实现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工业结构内部多样化程度,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棉花种植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构建棉花种植面积和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度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揭示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自1949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各异,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按绿洲划分,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②棉花种植面积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都较强,其中,棉花种植面积与棉花单产的关联度最强;进一步建立作用关系模型,得出其弹性为0.883。③运用以上关联分析结果,将南疆棉区划分为最宜棉区、适宜棉区、不宜棉区3种区域,其中适宜棉区占50%以上,表明目前南疆棉花种植业发展基本合理,但处于不宜棉区的部分县市应该减少棉花种植或退棉,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效益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河流域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流域的生态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文中首先构建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制定判别标准,并对耦合协调度D值进行分类,然后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建立指标体系,对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1980-2008年间农业发展效益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流域内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波动上升过程;而农业发展效益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但整体协调度较低,且各地州间差异较大,形成南-北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6.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representing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cultivated land(denoted by CII),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achieve realistic and practical cultivated land use policies in China. For this reas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first built to explain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en the variables and index were further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of characterizing the dynamic 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t of CI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6 to 2008, due to the extensive use of fertilizers, machinery and pesticide, increased labor and capital input, and intensified land use. Moreover,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ivity of cultivated l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ultivated lan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and use conver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he first three factors play a positive role, while the last on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he main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cultivated land are proposed. First, the sustainable pathways for intensific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reduce the unsustainable use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gricultural chemicals, etc. Second, the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o increase th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Third,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helpful for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from the viewpoint of accelerated the cultivated land circulation. The last step is to positive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peasants by means of reforming the subsidy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带动能力密切相关,大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条件最为成熟。论文选取14个国家中心城市与潜在中心城市,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熵权法与Pearson相关分析法,比较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大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挖掘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含义。研究表明:南方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北方城市,高低不一的乡村发展水平意味着较高的城市发展阶段并不必然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地方财政能力、农户生计分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高度相关,因此,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制订科学的乡村振兴目标与振兴措施;也需要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保障粮食主产区、传统农区的发展权益,另一方面“接二连三”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尤需打破城乡治理分割现状,在理念、规划、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