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地球科学   4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特大咸潮对珠江入海河段环境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底至2005年初珠江三角洲流域发生了40a以来的特大咸潮,对珠江人海河段的环境要素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广州市区河段至伶仃洋的珠江主航道上共设置17个站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咸潮上溯使人海河段的盐度大幅提升,而且入侵到广州市区河段。广州下游河段的硝化过程被很大程度地抑制,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含量仅表现为随人海方向逐步稀释,与历史资料相比差异明显。从营养盐含量来看,与2004年的数据对比显示无机氮和硅酸盐有较大程度的下降,磷酸盐含量则有一定程度的上升。N/P值显著下降,虎门以下河口站点下降了近30倍,变化趋势也由沿人海方向递增转为递减;N/Si值则升高为原来24倍,市区河段更高。水体中营养盐结构变化显著。溶解氧含量增加,表观耗氧量降低,其平衡点上移了18km;受输入减少及咸潮稀释等作用的影响,广州下游入海河段的COD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严重污染的广州市区河段水体中的COD含量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存在明显的贫氧现象。  相似文献   
442.
温度和活动对仔鲱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3年春在苏格兰采用微电量测氧仪测定大西洋鲱仔鱼在封闭式呼吸器内的耗氧量,并以其作代谢率,通过红外光源录象系统同步纪录仔鲱的游泳活动,从而首次实现仔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代谢与活动的相关。同时,还分别测定仔鲱在浅麻醉(静止)和黑暗状态下的耗氧量,仔鲱的实验和饲养温度一致,分为7.3,11.0和12.9℃3个组别。结果表明,仔鲱在常规,静止和黑暗条件下的耗氧量均与体重显著相关,且随温度而提高。仔鲱  相似文献   
443.
殷名称 《海洋与湖沼》1994,25(4):378-384
于1979-1980,1982和1989年先后在太湖采集似刺鳊鱼句标本756尾,对其进行繁殖和死亡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两者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还可通过建立生命表来估算种群动态的一些基本参数。似刺鳊鱼句的繁殖,在2-3龄性成熟;繁殖期在4-5月;产卵群体中补充群体约占84%;特定年龄繁殖力在7285-30669粒之间。死亡特征,1-6龄年瞬时死亡率Z=1.581(1.30-1.63);0  相似文献   
444.
本文是《贵州三迭纪生物地层问题》一文的补充,目的在于将贵州三迭系岩相和生物古生态联系为一个整体,以便有助于划分地层区,确定各时期化石组合的地理和岩相分布,并从中选择适宜的带化石,以及用以推测沉积矿床的远景。本文所用地层区域、地层单位及化石组合的名称及含义均见前文。在文中,将自低潮线至200米深处之浅海区分为三部分。下半部(约为100—200米深)叫下部浅海,上半部(约为浅于100米)叫上部浅海,最上部的1/4(约为浅于50米深)叫极浅海。  相似文献   
445.
贵州三迭纪生物地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根据北京地质学院贵州地层队(1960年)实测及观察剖面(图1),并参考其他单位资料写成。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地利用了李罗照、魏真鑫、周英明、王向前诸同志化石  相似文献   
446.
电阻率成像法,是在普通电法装置的基础上,进行高密度的数据采集,形成一个高密度的、内容丰富的视电阻率剖面.通过地电数据分析、处理,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地质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本文对地电成像的原理、方法以及溶洞的形成机理作了简单阐述.卢氏县西虎岭风景区溶洞的探测与发现,对风景区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以电阻率成像法的运用,使得解释工作更加方便与直观,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47.
从生态系统的底层——蓝细菌和绿硫细菌出发, 从分子化石角度分析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危机的特点. 系列2-甲基藿烷(C28-C32)指数揭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蓝细菌的剧烈变化, 蓝细菌在动物灭绝期间和期后出现多次(至少两次)繁盛, 反映了生态系统和水体营养条件的不稳定性. 2-烷基-1,3,4-三甲基苯系列化合物(C12-C23)指标与姥鲛烷/植烷比值(Pr/Ph)共同揭示了沉积环境快速多变的氧化-还原条件. 这些分子化石参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条件长期的极度不稳定状态与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生物复苏的长期性相吻合. 因此, 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与生物复苏的长期性是统一的, 它们都是对环境条件不稳定性的响应.  相似文献   
448.
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变化与震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18年的观测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台站周边300km以内5级以上地震和100km以内4级以上地震,对地电阻率资料异常变化形态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其异常形态表现为年畸变、年变的消失、U型凹斗。其长期变化趋势为NS、NW向缓慢斜向上变化,EW向有一近12年正弦波形变化。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449.
利用EOF分解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400m以上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并对1997/1998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次表层400m以上的部分海温距平最大是在100m左右的深度, 就整个热带印度洋而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次表层60m以上出现了变暖的趋势, 而80m以下则出现了降温的趋势。同时在热带印度洋次表层80m深度存在着比海表更强的偶极子模态。1997/1998年发生在印度洋海表东冷西暖型的偶极子事件, 是东印度洋次表层的海温正距平西传的结果, 而海温正距平的西传与热带印度洋上东风异常有关, 其物理机制是东风异常激发的Rossby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0.
本项目拟利用ARGO浮标等资料进行海洋物理过程、海气交换过程、资料同化以及改进海气耦合模式参数化方案的研究,这对提高我国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2003年顺利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