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地球科学   10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  相似文献   
92.
袁万明  李红阳  邓军  郇伟静 《岩石学报》2010,26(6):1785-1792
玛曲格尔珂金矿田位于青藏高原北东部,主要包括大水、格尔托和贡北三个金矿床,成矿作用受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控制。本项研究识别出区内存在的旋涡状构造,它与金矿田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二者的规模与分布范围吻合,直径达4500m左右。中心部大理岩化白云岩和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构成旋涡状构造的砥柱。旋涡状构造包括6个放射状弧形旋回层,其中南部4个旋回层的的旋扭面(弧形断裂)凸向W-NW,属于张性结构面;北部2个旋回层的旋扭面凸向NE,为压性断裂,从而可认为旋涡状构造是由2个性质不同的旋扭构造所构成。在ETM遥感影像图和地形图上,旋涡状构造清晰可见,地势较高,桔黄色旋回层正地形与深蓝色负地形带相间,砥柱区高峰4000m,相对高差500m。旋回层内的石英闪长岩脉产状与旋扭面一致。贡北、大水和格尔珂金矿床分别位于旋涡状构造编号为1,4和6的NW向旋回层、NE向旋回层和SE向旋回层,这3个旋回层宽度较大,平面上构成了旋涡构造的主体。旋涡状构造的张性结构面成为容矿构造,所以,具张性旋扭特征的南部旋回层,其旋扭面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而具压性特点的北部旋回层,容矿构造与旋扭面相交。依据旋涡状构造的控矿特性,预测区内其它旋回层的扩容区或张性结构面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3.
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冀北地区(指太行山北段、冀东和张家口—宣化地区)印支期—燕山期内生矿产近千个同位素数据统计认为:成矿物质源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迁移到近地表并逐步就位、成矿。其同位素基本规律为:40个矿床的559个硫同位素数据中绝大部分值域为-5‰~5‰,均一化程度高,表明硫主要为岩浆硫;37个矿床200个铅同位素数据表现为矿质以幔源为主,确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34个矿床96个氧、氢、碳同位素数据统计表明,成矿流体应以岩浆水为主,兼有其他来源的水加入;地层不具有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94.
铜陵矿集区蚀变-流体填图与成矿流体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程序,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套“蚀变-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体填图的填图对象,填图单位划分理论依据——流体同源性理论。制定了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三级填图单元划分方案。在铜陵地区建立了与成矿流体有关的4套流体系统,即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燕山晚期中低温流体系统和燕山晚期繁昌火山流体系统,并划分出7个流体子系统和18个流体单元。通过“蚀变-流体填图”掌握了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不同流体系统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95.
It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Au-Ag polymetallic deposits both in metallogenic theory and in ore-searching practice. In terms of a large wealth of the isotopic statistics data from Indosinian-Yanshanian endogenic ore deposits in northern Hebei (generally referring to the areas alo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hang Mountains and northern Hebei, the same below) ,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came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which had migrated through plumes to the Earth surface while ex-perienced multi-stage evolution and then emplaced progressively in favorable structural loci to form ores. Their isotope data show that 559 sulfur isotopic data from 40 ore deposits are, for the most part, within the range of -5‰ -5‰, with a high degree of homogeniz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sulfur is derived mainly from magma; 200 lead isotope data from 37 ore deposits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principally of mantle source though some crust-source ma-terial was involved; 96 oxygen, hydrogen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from 34 ore deposits illustr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 dominated by magmatic water while other sources of water would be involved. It may therefore be seen that the formation of endogenic deposit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trata .  相似文献   
96.
阿尔泰稀有金属矿床的类型与造山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阿尔泰地区的伟晶岩在成因上主要有岩浆结晶分异和变质成因两种。前人对于伟晶岩的分类已作了详细研究,但并非所有的伟晶岩都是矿体,稀有金属矿化也并不局限于伟晶岩中。根据矿体产出特点和矿种,可将稀有金属矿床大致分为产于基性和/或碱性岩体内部或边部的综合性稀有金属矿床、产于花岗岩内部及其接触带的稀有金属或宝石矿床及产于古老变质岩中的稀有金属白云母矿床3大类。其中,稀有金属白云母矿床形成于地壳深部高压环境,代表了海西期造山作用主阶段的产物,与花岗岩有关稀有金属矿床往往形成于造山作用刚结束的阶段,而综合性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造山之后,甚至可延续到燕山期。  相似文献   
97.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疆阿尔泰是中国典型的海西造山带之一,在“八五”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国家305项目95—915—01—02专题,矿床所徐还研究员参加了部分野外工作),笔者发现阿尔泰造山带不仅存在海西造山之前拉张阶段形成的以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存在海西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造山后形成的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而且应该存在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然而,“八五”期间虽然确定了元古宇地层的  相似文献   
98.
个旧塘子凹锡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塘子凹矿床位于个旧老厂矿田的西北部,矿体按产出方式可分为接触带原生硫化矿和脉状氧化矿。本文着重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本区脉状氧化矿的成因问题,认为该区脉状氧化矿与接触带原生硫化矿具有同源性,而与围岩大理岩没有成因联系;在成矿后期,地表流体对脉状矿体中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V、As、Sb、Bi等有强烈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99.
岩(矿)石及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研究表明,冀西北地区Pb,As,Sb,Cd,Ba,F,Te,Bi,In,U,Au,Ag,Zn等元素含量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岩浆岩类K2O及Na2O含量明显高于中国和世界花岗岩化学成分平均值。在中部金矿床集中区,K2O、Na2O和Te,Se,Au含量明显较高;金矿集中区外围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床集中区,Cd,As,Sb,Bi,F,In,U,Mo,Mn,Ag,Pb,Zn等元素高密度富集。中-新生代张宣幔枝构造作用决定了冀西北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及空间变化,直接制约了元素在岩(矿)石-土壤-水-植物-人体循环过程的迁移与分布,以及张家口-北京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0.
张宣地区壳幔演化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文章以张宣地区为例,阐述了由于该区强烈的幔壳隆升,导致区域性岩(矿)石、土壤的元素背景值异常,使得某些农作物、林果“优质高产”或“劣质低产”。异常的元素分布还会通过粮食、水果、蔬菜、水等饮食进入人体循环,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某些地方性疾病蔓延。研究表明,张宣地区的地貌景观是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演化的结果。幔壳运动是区域地质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