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科学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寒武系筇竹寺组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同时也是澄江动物群的寄主层位,但对其沉积环境和 沉积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以滇中地区昆阳梅树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应用指向沉积构造进 行了古水流分析,并对广泛发育的条纹、条带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交错层理与小型槽模所表示的古水流 夹角在43°和108°之间,集中分布的区间为50°和79°之间,其中同一薄层粉砂岩中两者的夹角平均值为50°,大于45°; (2) 条纹、条带构造在垂向上多数显示出双向递变的周期性特征,其中有的条纹构造还表现为多个周期的复合。结合当时 的古地理特征和筇竹寺组的深水沉积环境,可推断沉积流体流动方向与古区域斜坡倾向存在大角度夹角,并且水流具有明 显周期性特征,故可能为深水等深流。筇竹寺组深水等深流沉积的发现对于中国南方筇竹寺组页岩气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分 布研究以及澄江动物群的生存条件、死亡因素和软体化石的保存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2002,20(Z1):19-25
根据新藏公路南段、穿越玉龙喀什河谷至和田以北的剖面考察解析及山前钻井和物探解释,结合杜瓦及皮阿曼等地综合考察分析,西昆仑山北缘向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过渡,是以帕米尔-西昆仑逆冲断裂系的构造形式向塔里木西南前陆盆地(简称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帕米尔-西昆仑前缘逆冲断裂系的形成发育,是控制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简称造山带)和前陆盆地发育的重要变形机制,逆冲断裂系的扩展大致可分4个时段.  相似文献   
53.
通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研,对西倾山地区的一套粗碎屑岩地层,依据植物化石及含煤线等特征,厘定为下侏罗统龙家沟组(Jlj);根据岩石、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及沉积环境等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套地层为晚印支期西秦岭褶皱成山后,山间断陷盆地中由曲流河所形成的产物;近年来发现,该套地层中有金矿产出。客观地认识和识别该套地层,对拓宽该区金矿勘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本文研究了花山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特征,确定了花山岩体是一个由三期独立的、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物质来源的花岗质岩浆岩所组成的复式岩体。第一期印支期牛庙石英二长岩和同安石英二长岩,属以幔源物质为主的壳幔混合来源,由上地幔分异岩浆上侵并同化混染了地壳物质而形成;第二期燕山早期花山主体花岗岩亦属壳幔混合来源,但其壳幔物质比值有所增高。上地幔沿东西向区域性深断裂的上拱和地壳物质(包括沉积组分和火成组分)受热重熔,是该期花岗岩的可能成因;第三期燕山晚期细粒花岗岩小岩体是由以沉积组分为主的地壳物质经部分熔融、重熔或深熔而成。  相似文献   
55.
自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地对地球进行摄影之后,从太空研究地球资源的设想已变为现实。1965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制定了一项地球资源勘测计划。此后,这项计划便陆续由双子座、阿波罗、太空实验室宇宙飞船以及航天飞机,特别是陆地卫星和NOAA系列卫星付诸实施。 陆地卫星为常规地质填图及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详尽的资料,NOAA环境卫星(分辨率较低)为作进一步区域评价提供了遥感信息。近来,海洋卫星和航天飞机又试装了一种新式雷达成象系统,其主要用途是做构造地质填图。  相似文献   
56.
博尔塔拉河断裂自前加里东期形成以来,经历了长期持续的构造活动,使断裂规模、深度渐大,形态愈加复杂.大量的地壳硅铝层的岩浆活动和近代频繁发生的浅源弱震,证实断裂下切深度基本达地壳硅铝层下部,可作为阿拉套华力西褶皱带和赛里木地块的界线,断裂两侧构造层同属天山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57.
以往曾借助与砂金矿共生的黑色重砂矿物去找砂金矿,但成效甚少。随着高精度磁力仪的出现,利用高精度的磁法勘探可准确发现某些特定类型的砂金矿。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 磁力勘探能否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8.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及其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峰值年龄与地层不整合事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3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芬芳河组和志丹群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65~5Ma,包含55Ma±、25Ma±和5Ma±3个峰值年龄。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性构造变革事件。  相似文献   
5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FT)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FT年龄分布与峰值年龄事件.结果表明:(ⅰ)早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13~194Ma±,峰值年龄为205Ma,并以晚三叠世构造隆升及其前缘粗碎屑沉积为其地质响应.(ⅱ)中期构造事件至少包含两个幕次,一次发生在165~141Ma±,峰值年龄为150Ma;二次发生在115~113Ma±,峰值年龄为114Ma;其地质响应主要表现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逆冲推覆及其前缘粗碎屑沉积.(ⅲ)晚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至少两个幕次的区域隆升作用,一次发生在100~81Ma±,峰值年龄为90Ma;二次发生在66~59Ma±,峰值年龄接近63Ma.结合成矿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峰值年龄事件的极端环境效应和构造转换相对平稳期的适度活动,有可能是鄂尔多斯盆地多种矿产耦合成矿、共存富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某矿区矿井水水质进行分析,利用Davis-Stiff饱和指数法对不同pH值、温度、Ca2+浓度以及浓缩倍数下高矿化度矿井水中碳酸钙的结垢趋势预测,并通过静态结垢实验对不同条件下模拟水样中的结垢量测定,研究了矿井水中碳酸钙的结垢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矿井水中主要无机结垢为碳酸钙;矿井水中碳酸钙的结垢量会随着温度、pH值、Ca2+、浓缩倍数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