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球科学   12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红河成矿带壳幔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邹日  朱炳泉 《地球化学》1997,26(2):46-56
年代学与钕模式年龄资料表明,红河成矿带的衰牢山群和瑶山群变质岩系属同一地层系列,主体部分形成时代为1.35-1.7Ga,但也存在晚元古代斜长角闪岩。该区不存在太古宇基底。  相似文献   
102.
主 编:涂光炽 副主编:李献华 彭平安 赵振华 裘愉卓 常务编委:沈承德 夏斌 徐义刚 朱炳泉 肖贤明 杨秋剑(专职) 编 委:傅家谟 高山 耿安松 洪业汤 蒋志 李献华 林杨挺 刘丛强 刘东生 卢焕章 欧阳自远 彭平安 裘愉卓 沈承德 沈其韩 孙敏 孙世华 孙晓明 涂光炽 王京彬 吴福元 夏斌 肖贤明 徐义刚 杨秋剑 曾贻善 赵振华 郑永飞 周新民 朱炳泉  相似文献   
103.
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形成机制与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构造、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表明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分为构造显性与构造隐性两种类型,是深浅构造立交叠加的产物。中国大陆地球化学急变带形成于晚元古代 Rodinia 泛大陆拼结时期。地球化学急变带对资源分布起着重要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黔西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上部凝灰岩层发现黄铜矿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近来 ,我们在承担有关基金项目过程中 ,根据地球化学急变带成矿的分带规律 ,有针对性地在滇黔边界的构造隐性地球化学急变带开展铜、镍、铂、钯异常区的找矿工作。通过野外观察 ,我们发现了很富的层控型黑铜矿矿化现象和广泛的自然铜矿化点。对此 ,我们已经作了相关报道 (朱炳泉等 ,2 0 0 2 )。通过最近进一步研究 ,又发现了不同于上述的黄铜矿化新类型。在黔西威宁县黑石头乡北部张四沟一带 ,上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最上部 ,出现大量火山凝灰质沉积岩和角砾岩 ,上覆上二叠系宣威组砂岩、页岩 (夹煤层 )和砾岩。在它们的接触界面上形成层状…  相似文献   
105.
关于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省资源勘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炳泉 《中国地质》2003,30(4):406-412
通过全球资料对比表明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省具有较完整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峨眉山玄武岩裂隙式喷发的溢流通道受地球化学边界所揭示的岩石圈不连续界面所控制。这些地段存在完整的古火山口相岩石组合,为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溢流通道岩浆房存在贫硫低氧逸度、贫硫高逸度和富硫3个岩浆分异趋向,构成3个岩浆成矿系列(Cu—Ni—PGE,Cu—Ag—Pd与Fe—Ti—V)。同生火山热液活动形成了从低绿片岩相、葡萄石相到沸石相(400℃至100℃)的铜成矿系列。热液组成的不同控制自然铜、氧化铜和铜硫化物的形成。反射率资料对比表明对自然铜形成起重要制约作用的沥青来自P2—T1界面地层有机质的热液裂解,并处于生油成熟期。因此和Keweenaw大陆裂谷一样,应开展铜、镍、铂钯、油气一体化的勘查。  相似文献   
106.
东秦岭沉积建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古大陆南缘,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划分如下:古大陆边缘的基底与盖层单元(华—熊陆缘带),宽坪群构造单元,二郎坪群构造单元,北秦岭(秦岭群)构造单元和南秦岭(刘岭群)构造单元。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控矿因素,划分该区沉积建造演化阶段:①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建造;②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③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演化阶段;④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⑤中生代陆内碰撞演化阶段。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滇东地区的师宗-弥勒构造带是解决古特提期东延问题的关键,综合研究表明,该带是以多条断层为骨架,包容不同性质构造岩块的构造带。明显分隔两则不同岩石-构造组合、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师宗-弥勒构造带北段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主要为碱性弱武岩,主元素以低TiO2、高Al2O3为特征,区别于高TiO2、低Al2O3特征的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高场强元素丰度类似于板内玄武岩平均丰度,Zr/Nb、Hf/Th值分别变化在5.6-13.5和0.9-1.3范围内,类似于板内玄武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成为大隆起型,显示岩浆形成于板内裂谷构造环境。不活动元素协变关系也支持这一结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以低^143Nd/^144Nd、高^87Sr/^86Sr值为特征,类似于RioGrande裂谷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εNd(t)值变化在+0.9-+3.2之间,显示岩浆源于轻微亏损地幔,并受到富集地幔物质影响。(^206Pb/^204Pb)i和(^207Pb/^204Pb)i和(^208Pb/^204Pb)i分别顷17.131-19.119,15.386-15.670和37.780-39.266之间,(^206Pb/^204Pb)i和(^207Pb/^204Pb)i具有正相关关系。△^206Pb/^204Pb和△^207Pb/^204Pb分别变化在5-24和21-61之间,显示本次研究的玄武岩来源于DMM和EMII混合组成的地幔,明显区别于具EMI特征的峨眉山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年龄学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滇东师宗-弥勒带北段的基性火山岩晚古生代裂谷构造环境,指示华南大陆内部存在连通滇西特提斯的裂谷型深水海道。  相似文献   
108.
东秦岭北部富碱侵入岩的主要矿物组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岭富碱侵入岩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省洛南与河南省卢氏-确山一带,岩石类型有碱性岩、碱性花岗岩和石英长岩三大类。电子探针测定结果表明,岩石中的暗色矿物辉石类主要为霓辉石和霓石,角闪石类主要为钙质浅闪石、阳起石质闪石、镁质角闪石、钠钙质绿闪石、黑云母类主要为铁云母和金云母。浅色矿物化学及碱性长石粉晶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长石类主要为富K端员的微粒长石和最大微斜长石,少量钠长石,极少Na-Ca系列的斜长石。霞石类主要为钾霞石和钙霞石。  相似文献   
109.
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的发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滇-黔边界北西向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北东侧存在很强的铜异常,野外观察发现了富的自然铜-氧化铜工业矿体和广泛的矿化点,矿化受二叠纪玄武岩最上部古火山口环境和上覆宣威组炭泥质层控制,产于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含炭硅质岩、硅质沥青岩和气孔状熔岩中,矿层厚度变化在15~80 m,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氧化铜矿和辉铜矿,其中鲁甸沿河铜矿铜含量变化在0.5%~20%左右(在一个剖面上平均为4%).自然铜呈板片状、网脉状、浸染状产出.氧化铜、辉铜矿和硅铜矿类呈浸染状、团块状产出,矿化与阳起石化、沥青化、沸石化和硅化密切相联系,表明成矿涉及在强壳幔相互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的还原环境,成矿温度变化在400~100℃,从成矿地质背景、矿石类型和蚀变现象看,与美国苏必利湖的Keweenaw自然铜矿床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0.
原VG公司提供的VG-354Sr同位素分析软件采用三接收八次跳跃的测量方案。该程序测量时间长,且不能获得Sr定量数据。本文新设计的程序采用四接收四次跳跃测量方案,消除时间差与增益差。新老程序对标样与实际样品进行了比较测量,达到十万分之一精度所需时间新程序仅为老程序的2/5,且获得定量数据。分析正确度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