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7篇
地球科学   10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41.
青海格尔木驼路沟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的黄铁矿Re-Os定年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青海驼路沟矿床是新近发现的中国西北首例独立大型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赋矿岩石为富钠的热水沉积岩——石英钠长石岩。利用Re-Os同位素体系(ICP-MS方法)对不同类型矿石中的7件黄铁矿样品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尽管它们的Re(0.122×10-9~8.988×10-9)和Os(0.00313×10-9~0.05366×10-9)的含量很低,但在两种相关图解上分别得到432±23Ma和442±17Ma较好等时线年龄。该Re-Os定年结果不仅进一步厘定区域纳赤台群地层的主体时代为早古生代,而且为确定东昆仑造山带晚奥陶世板块裂解及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对深入认识区域成矿规律和探讨地质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东珺铅锌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珺矿床位于海拉尔侏罗纪火山断陷盆地,具有热液蚀变明显、断裂构造控矿显著、矿体多且规模小等特征,为一产于火山岩中的典型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火山岩含碱量较高(K2O+Na2O=5.93%~8.26%).Na2O/K2O平均为1.81,轻稀土相对富集(LaN/YbN=16.72~23.31),具轻微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  相似文献   
43.
莫尔道嘎地处额尔古纳地块北段,该地区大量侵入岩和侵入[CD*2]变质杂岩以往被认为属新元古代,类型有风水山片麻杂岩、中基性杂岩、巨斑状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对该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进行系统采样,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了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除个别岩体(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为新元古代形成外,绝大部分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侵入岩或变质侵入杂岩为早中生代形成,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结合区域上同时代早中生代岩石的分布和年代学资料,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和变质杂岩可以分为243~246、210~229、200~205 Ma 3个时期,其中200~205 Ma一组最为发育。243~246 Ma一组主要为莫尔道嘎地区中基性杂岩,形成背景与二叠纪末期兴蒙造山之后伸展作用有关。而210~229 Ma的花岗岩和变质杂岩组合具有非常典型的大陆碰撞岩石组合特征:钙碱性系列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副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为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深熔岩(莫尔道嘎巨斑状钾长花岗岩),缺乏同时期火山岩等;其形成与早中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封闭引起的陆陆碰撞有关。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变质杂岩特征及其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封闭,这时已经开始发生陆陆碰撞,碰撞高峰时期可能在晚三叠世末期,早于以往认为的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44.
陕西南秦岭志留系中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泗人沟、南沙沟等铅锌矿床为例,讨论南秦岭志留系中铅锌矿床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反映了矿石及金属硫化物矿物与地层的稀土配分曲线的一致性.说明成矿物质主体来自于地层;闪锌矿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一些特征值介于热液矿床和热水沉积矿床之间.属改造型;硫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矿石与地层硫同位素组成不一致,矿石较地层富集轻硫,可能反映了造山作用产生的热液使其硫同位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均一化或者有深源硫的参加,显示出矿石硫和地层硫的混合特征;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介质可能是封存于深部的变质流体。这些矿床地球化学特点可能反映该区域铅锌矿床的最终定位与印支一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45.
福建碧田矿床冰长石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40Ar-39Ar方法,测得碧田绢云母-冰长石型浅成热液Ag-Au矿床中与成矿同时的冰长石形成年龄为(94.69±2.25) Ma.这一结果显示,紫金山地区的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矿化比绢云母-冰长石型浅成热液矿化早5 Ma左右.综合目前的资料和测年数据,可以确定紫金山地区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中水热-成矿事件的时间序列是(由先至后)花岗闪长斑岩侵位(105 Ma左右)→钾硅酸盐化及初始的Cu(Mo)矿化(104.5 Ma左右)→绢英岩化及含Cu-硫化物矿化(102.5 Ma左右)→明矾石化-硅化及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Cu-Au矿化(100 Ma左右)→冰长石化-硅化及绢云母-冰长石型浅成热液Ag-Au矿化(94.7 Ma左右).从花岗闪长斑岩侵位至绢云母-冰长石型浅成热液Ag-Au矿脉定位,其间经历了约10 Ma.反映紫金山地区与成矿有关花岗闪长斑岩有较长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46.
五子骑龙矿床——被改造的斑岩铜矿上部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五子骑龙矿床产于紫金山矿田的一个早白垩世火山管道旁侧。火山管道中充填的英安斑岩向深部逐渐相变为花岗闪长斑岩。由于后期断裂的破坏,该花岗闪长斑岩及其矿化系统被上冲到与五子骑龙矿床相邻的中寮矿床近地表位置,从而形成斑岩型铜矿床-中寮矿床。五子骑龙矿床中,环绕英安斑岩发育明矾石化、迪开石化、埃洛石化和红柱石化蚀变,这些蚀变是改造并叠加早期绢英岩化蚀变的结果。其铜矿石中的铜蓝、硫砷铜矿和蓝辉铜矿,也经常交  相似文献   
47.
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系统可以划分成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 2个主要的子系统。晚侏罗世岩浆子系统形成于陆内挤压造山的构造背景下 ,侵位于 15 7~≤ 14 1Ma之间 ,先后由深至浅地侵位于区域中部 ,形成由 3个单元复合而成的紫金山超单元花岗岩。其中的金龙桥单元正长花岗岩是晚期分异相 ,应作为紫金山地区锡矿重要的预测标志。早白垩世岩浆岩定位于 12 8~ 94Ma之间 ,是区域伸展作用体制下的产物 ,形成了由上部火山岩和下部侵入岩构成的具双层结构的岩浆子系统。在火山间歇期 (± 10 5Ma) ,花岗闪长斑岩侵入 ,并大规模地隐伏于该区的深部 ,从而导致本区大规模的铜金矿化作用。早白垩世岩浆子系统中的穹状火山构造、隐伏的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顶面产状和形态 ,应该作为本区铜金矿床成矿预测的重要找矿信息和预测标志。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及时空关系显示 ,才溪二长花岗岩是这两个岩浆子系统之间的过渡产物 ,其年龄 ( 13 3Ma)应该是本区中生代区域挤压向区域拉伸转换的时间记录。  相似文献   
48.
东昆仑地区矿产资源大调查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矿产资源调查与综合研究显示,东昆仑地区蕴含有巨大的金锑及铜多金属资源潜力,其金属矿产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矿床组合:一是裂陷/喷气(流)矿床组合,包括SEDEX(Pb-Zn)和VHMS(Cu-Pb-Zn-Co)两个矿床类型;二是造山型矿床组合,包括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Cu多金属矿床和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Au和Au(Sb)矿床。根据目前的调查及研究结果,在东昆仑五个构造-矿化带中,昆南和阿尼玛卿是找铜最有前景 的两个带,北巴颜喀拉是最有远景的金锑成矿带。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环太平洋火山-岩浆带中发现一系列与火山热泉有关的金-银-贱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分为氧化硫系(high sulfidation)的石英-明矾石型和还原硫系(low sulfidation)的石英-冰长石型。紫金山铜-金矿床的区域成矿环境、矿床地质特征、蚀变和矿化分带、水热流体的热力学状态和性质表明,它是我国大陆首例石英-明矾石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0.
紫金山地区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金山地区绢云母-冰长石型浅成热液矿床、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矿床和斑岩矿床是以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为中心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其中,斑岩矿床与发育于花岗闪长斑岩顶部的高盐度岩浆流体有关;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矿床是近岩浆源的、从改造斑岩矿床后形成的含岩浆挥发份的热水中淀积形成的;而绢云母-冰长石型浅成热液矿床则是被侵入体侧向加热、侧向流动的中性—弱酸性热水淀积产物(相当于远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