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地球科学   16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91.
西秦岭勉略带陆内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陈虹  胡健民  武国利  高卫 《岩石学报》2010,26(4):1277-1288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形成的华北与华南最后拼接带。这个主缝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以由北向南的一系列韧性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形成由前泥盆系、泥盆-石炭系和蛇绿混杂岩等不同构造岩片叠置的复杂构造带,碰撞时代从245Ma一直延续到230Ma左右。最近,作者对勉略缝合带内发育的韧性和脆性左行走滑剪切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顺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带的变形时代为223±2Ma,与碰撞后花岗岩所确定的碰撞后构造环境的起始时间(225Ma)一致,显示这些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带是勉略带陆内变形初期变形产物。亦即华北、扬子大陆碰撞之后很快就转入陆内变形阶段,并且是以顺造山带的侧向走滑位移为主要变形方式。勉略带内顺造山带的脆性左行走滑断层的发育,表明这种顺造山带的侧向位移过程从深部到地壳浅层是一致的。因此,大陆碰撞在直接碰撞之后很快转变为顺造山带的侧向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这种位移可能表现为两个大陆碰撞后的相对走滑,或是碰撞带中强烈变形部分顺造山带的侧向挤出,从而消减了正向碰撞所造成的地壳缩短和增厚。  相似文献   
992.
多时相统计数据空间动态可视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统计数据的时空特性,扩展了动态空间可视化的动态视觉参量,设计了3种用于多时相统计信息动态空间可视化的"动态统计图表"。采用时间地图动画技术及关键帧插值动画技术来设计与构建动态统计图表,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相应系统,实现了统计数据随时间变化动态特性的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993.
单目视觉定位因其定位模型简单、标定步骤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根据灭点原理对单目视觉定位中的相机标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将RANSAC方法用于灭点计算来改善灭点的平稳性,提高了相机标定参数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4.
基于行程距离最优及容量受限的避难所分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人员紧急疏散策略,提出一种基于替换插值机制的预受灾人员避难所分配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避难场所容量受限性及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实现对预计受灾人口(空间单元)进行科学分配避难所,在确保每个避难所容量不超限的同时,使所有被疏散人员的总行程距离最小化,并尽可能使每个避难所服务范围具有空间连续性,从而为城市人员紧急疏散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试验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995.
路立娟  李朝奎  张爱娟  唐雄伟 《测绘科学》2011,36(6):276-277,203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南方Cass7.0版本下实现宗地图批量打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湖南省汉寿县第二次全国城镇土地调查项目中.对比传统的单张宗地图打印方式,该方法更为方便快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重复率,提高了宗地图打印速度,解决了工程应用可题,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6.
西南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0年西南地区包括(川、渝、黔、滇四省(市))91个气象站的小时降水量自动记录信息化资料,计算和分析了西南地区过去40年间逐月逐日逐时的降水频率和降水比率.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地各季逐时降水最大频率出现的时间较为分散,但四川、重庆和贵州部分地区夜雨频繁,而云南的降水则以白天降水为主;西南地区逐时降水相...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60-2006年近47年重庆34个测站、西南地区96个国家级基本站的汛期(6~8月)降水量以及美国NCEP/NCAR和欧洲ECMWF的全球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重庆汛期降水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半球中高纬度(40°~60°S)1~5月的环流异常与当年重庆汛期降水有显著关系.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一个用于...  相似文献   
998.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  相似文献   
999.
1961-2000年西南地区小时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西南地区112个站点1961-2000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降水时数、小时雨强、极端强降水时数和极端强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从降水时数变化来看,夏季西南大部分地区如四川盆地西部、云南、贵州南部等地总降水时数有减少趋势,四川盆地东部和川西高原总降水时数增加;整个区域平均趋势为-0.9%/10a.相应地,极端强降...  相似文献   
1000.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宁陕断裂是秦岭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研究表明,宁陕断裂运动学性质为左行走滑,变形早期为韧性变形,晚期叠加脆性变形。早期变形形成的同变形变质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显示,变形时代为169~162Ma左右,属于秦岭造山带碰撞后陆内变形阶段产物。宁陕左行走滑断裂的存在暗示着在中晚侏罗世之前,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很可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宁陕断裂北西侧具有古老变质基底,并有大量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南东侧只发育中上元古宙浅变质火山-沉积组合,发育晚元古宙-早古生代基性侵入岩脉及一些碱性岩脉。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围绕着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发生过左行走滑变形,这可能与扬子地块在这个时期的顺时针旋转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