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科学   1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要素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诉求。考虑到单要素和整体两大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要素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世界上10个人口超过 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土地、水资源、矿产及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是决定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为了改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 资源环境脆弱状态和提高其稳定程度,第一是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是努力推进本国资源环境开发的国际化进程;第三是增大智力投入以提高资源深度化加工;第四是加大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2.
根据内电解-催化氧化法的应用特点,选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催化剂的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并通过用不同催化剂对糖蜜酒精废液COD去除率的比较,确定最佳的催化剂制备条件:Cu(NO3)2浓度为7.5%,浸渍12h,260℃~300℃焙烧活化10~14h;多次使用后的Cu-AC催化剂由催化剂再生技术再生,并应用于糖蜜酒精废液处理。  相似文献   
1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科技创新不足、教育落后、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需采取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广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运用现代技术、培育农业人力资本等措施,发展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04.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汛期洪灾频发,气候变化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区域洪水的量级和发生频率,需要上下游合作共同应对。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分布式水文及水库调度模型,模拟1991-2005年全流域13条支流和5个干流防洪控制断面的逐日天然流量过程,在此基础上模拟全流域已建、在建和规划水库的联合调度过程,分析防洪作用。结果表明:①全流域水库联合调度对湄公河5个主要断面均有显著的防洪作用,在完全按照防洪目标对水库进行调度的情况下可将200年一遇洪水减至20~50年一遇。②湄公河左岸支流的防洪能力远高于右岸,具有较高防洪能力的支流有澜沧江、南乌河、南俄河、南屯河、濛河、色公河和桑河。③对不同断面起主要防洪作用的支流不同:在琅勃拉邦上游,澜沧江、南乌河起主要作用;在那空帕农断面,南俄河与南屯河加总的防洪作用与澜沧江基本相等;在巴色下游,濛河和色公河的作用均超过澜沧江。澜湄合作机制为上下游防洪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国协商建立联合防洪调度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选取位于中亚干旱区东部新疆天山地区的两个典型黄土沉积剖面,通过磁学参数(χARM/SIRM)、亮度(L*)、有机碳/氮同位素(δ13Corgδ15N)等记录,对研究区内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进行重建。结果表明:早全新世,χARM/SIRM、L*指示黄土成壤较弱、有机质含量低,δ13Corg记录表明区域降水较少,共同反映该时期地表植被覆盖低、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中晚全新世,χARM/SIRM、L*δ13Corg记录的湿度逐渐增加,黄土δ15N偏正变化,指示地表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强、植被覆盖增加,表明该区域气候适宜期发生在中晚全新世。中亚干旱区东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与北半球高纬度冰盖、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李林泽  庞蕾  刘慧 《北京测绘》2018,32(3):353-358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重建建筑物和其他城市目标的方法,因其不受太阳光照射的影响和全天候能力,在许多遥感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并且通过星载传感器获取的高分辨率(VHR)的SAR图像获取的也能够监测大面积从而显著降低检测成本。目前比较常用于层析SAR三维重建的SAR影像来源主要有德国的Terra-SAR卫星以及意大利的COSMO卫星。本文通过现有的41景北京地区的通过COSMO卫星获取的SAR影像数据对几种层析SAR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几种成像算法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分析了压缩感知算法与其他几种算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后续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7.
Natural damage such as fissures and pores make the rock microstructure show strong heterogeneity,which influences the failure process and mode. In this paper,the numerical test of freeze-thaw sandstone splitting failure with natural damage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CT non-de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combined wit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CASRock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analysis of splitting failure mode,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and crack evolution process of freeze-thaw sandstone with natural damage reveals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andstone with natural damage under freeze-thaw and l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of primary pores(cracks)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pores in sandstone are the main forms of freeze-thaw rock failure evolution. The failure of rock containing natural damage under freeze-thaw and load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and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damage.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cracks mostly occurs in natural damage-intensive areas. During the loading process,the stress in the localized damage zone is far greater than sandstone’s overall stress,and rock’s failure in the localized damage zone is synchronized with the energy release and stress release in the region. Localized damage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cracks in rocks and helps to predict the direction of sandstone crack development. The failure mode of rock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The freeze-thaw cycles make the sandstone with natural damage gradually change from brittle failure to ductile failure,and the change of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rock is a gradual deterioration process.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相似文献   
108.
岩石内部存在的裂隙、孔洞等天然损伤对岩石的力学性能和破坏过程有重要影响,依据细胞自动机理论结合CT无损识别技术实现了含天然裂隙岩石在劈裂条件下裂纹扩展和贯通全过程及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裂隙砂岩的真实细观结构出发,构建了天然裂隙岩石的数值计算模型,运用CASRock数值计算软件完成了含不同裂隙倾角的砂岩劈裂破坏的数值试验,分析了裂隙倾角对砂岩的力学特性、裂纹扩展过程及能量演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天然裂隙砂岩的抗拉强度与裂隙倾角密切相关,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加,其抗拉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裂隙起裂于天然裂隙尖端,当裂隙倾角0°≤θ<48°时,岩样的破坏是由错开型裂纹引起,裂纹沿着与天然裂隙近垂直方向扩展;当裂隙倾角48°≤θ<94°时,岩样的破坏是由张开型裂纹引起,裂纹沿着与天然裂隙近平行方向扩展;(3)劈裂过程中裂纹尖端应力场存在拉应力区和压应力区,拉应力造成翼裂纹由天然裂隙尖端沿加载端方向萌生扩展,而压应力则引发次生裂纹沿天然裂隙方向扩展;(4)含天然裂隙砂岩劈裂破坏过程能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随裂隙倾角的增大,峰值点处的总能量密度、弹性能密度先缓慢减少再迅速增加,但对岩样耗散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9.
阐述了网格编码调制(TCM)的原理及其在水声通信中的应用。采用TI公司的高性能DSP芯片TMS320C542实现了一个可以进行字符传输的水下无线通信系统。试验结果表明,网格编码调制技术能够使水下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6-2012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太阳光度计资料,采用严格判断方法确定出沙尘气溶胶数据,分析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和微物理特性。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大值(2.80)出现在春季,主要分布在0.3~0.8,日均值0.63。ngstrm波长指数与光学厚度位相相反,春季最小(0.002),秋季最大(0.525),主要分布在0.2~0.4,日均值0.27。沙尘多为大粒径气溶胶,粒子谱粗模态占主导。总粒子和粗模态粒子体积浓度变化很大,与光学厚度年变化一致,在4月达到最大。有效半径与复折射指数实部变化一致,春、冬季较大,夏、秋季较小。单次散射反照率冬、春小,夏、秋较大,最小值出现在2月,与复折射指数虚部反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