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科学   4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滇中玉溪盆地走滑成因与构造反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溪盆地位于滇中普渡河断裂带南端,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部冲积扇-湖泊、沼泽和河流-湖泊成因层序构成。南北向盆缘断裂的构造样式及其走滑作用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局部扭张或扭压的构造环境,导致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构造反转。依据详细的沉积和构造分析,提出了盆地形成及构造反转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22.
华北地区上古生界二次生烃及成藏条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含油气区,其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以煤系和暗色泥岩为主。由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埋藏深,热演化程度高,且古生代以来构造条件复杂,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提供了条件。一次生烃多数发生在印支期,而二次生烃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中,且南北厚、中间薄,据参数分析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其储层分布于下古生界的白云岩和上古生界的碎屑岩中,原生孔隙不发育,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物性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峰峰组碳酸盐岩、本溪组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及上覆煤系地层、石千峰组及下三叠统紫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是华北地区的有效盖层,与储集层匹配形成多套储盖组合。圈闭以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大部分圈闭形成于主要生烃期之前,是有效圈闭。通过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华北地区的成藏主控因素是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的匹配以及成藏后的保存条件,因此将来应主要寻找那些二次生烃区的古构造或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新构造。   相似文献   
23.
煤中显微组分的成烃演化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解模拟实验揭示,镜质组的生烃作用与其起始成熟度有关,如果初次生烃中止,成熟度 (再次生烃起始成熟度)尚未超过生油高峰阶段 (R=0.9%),则再次生烃有可能显著提高煤的生烃潜量,且以起始成熟度在生烃高峰处的升高幅度为最大。在有机显微组分中:壳质组的生烃量最大,生烃范围最集中;镜质组次之;惰质组最少。   相似文献   
24.
地下储存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我国,深部不可开采煤层处置CO2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选择了徐州马庄煤矿的气煤做煤样,并对其进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压力、温度、煤阶等)下煤对CO2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对CH4的吸附量,两者比值在2.68~3.26;吸附过程中,随着压力的升高,CO2/CH4的吸附量比值逐渐降低;CO2在含煤水中的离子反应所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120 d。从而认为,徐州地区煤层在深度和位置适宜的情况下可以作为CO2地质处置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5.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盖层及其沉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渤海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盖层泥岩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粘土矿物含量的相对定量分析及孔隙度、渗透率的统计分析,结合沉积控制,评价了该区盖层泥岩的封闭能力: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上、下石盒子组盖层泥岩分布范围广,保存完整,湖泊相和泛滥平原相泥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可作为区域盖层,下石盆子组盖层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又明显低于上石盆子组,封盖性更好;太原组和山两组的泻湖相和三角洲平原相发育的泥岩也作为局部盖层。泥岩的异常压力封闭是该区盖层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6.
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自然演化系列与热模拟演化(预热残渣)系列样品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作用不是沿着一次生烃的演化轨迹继续进行下去,在Ro<2.0%的范围内,不管起始成熟度如何,二次生烃均存在一个生烃高峰,二次生烃高峰与一次连续演化生烃高峰相比,具有迟滞性,起始成熟度越高,迟滞性越强。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量与初始成熟度和二次生烃终止成熟度密切相关,起始成熟度处于成熟早期—中期(Ro0.5%~0.9%),二次累积生烃量大于一次连续生烃量,且随起始成熟度增高,二者差值越来越大;反之,起始成熟度介于成熟中期—晚期(Ro0.9%~1.3%)时,二者差值越来越小;起始成熟度过“生油死线”以后,累积二次生烃量快速减少,转而低于一次连续演化生烃量。热模拟显示二次生烃反应活化能的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与二次生烃显现特征的演化规律相吻合,揭示了二次生烃作用严格受控于反应动力学机制。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量的演化规律研究为存在二次生烃的含油气盆地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小江断裂带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江断裂是滇中走滑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带有明显走滑特征的新生代小型断陷盆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因地层层序构成。本文在对多个断陷盆地的成因地层、充填序列、沉积体系域等剖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走滑构造背景下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并指出构造沉降、走滑作用和构造反转对盆地充填起作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玉溪盆地位于滇中普渡河断裂带南端,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和河流—湖泊成因层序构成。南北向盆缘断裂的构造样式及其走滑作用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局部扭张或扭压构造环境,导致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构造反转。依据详细的沉积和构造分析,提出了盆地形成及构造反转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29.
开滦唐山矿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生代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煤层影响很大。以位于唐山块陷之上开平煤田西北侧的开滦唐山矿区域背景分析为基础,从研究构造规律出发,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主要探讨了以FIII逆断层为主体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结果显示,唐山矿推覆构造的走向与煤田内褶皱轴大致平行,沿地层走向呈NE向;其以前展式扩展方式自NW向SE方向逆冲;燕山运动早-中期,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强烈挤压作用是该推覆构造的主要动力来源。另外,受褶皱和断层等构造控制,特别是受推覆构造的控制,唐山矿煤层厚度变化显著,局部出现煤仓。   相似文献   
30.
济阳拗陷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目前已在沾化凹陷义155井、惠民凹陷曲古1井发现煤成气藏,虽未形成工业规模的气田,但展示了煤成气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济阳地区石炭-二叠纪煤层总残厚一般为10~30 m,煤层平均厚为16.75 m,最大残厚为40.5 m,最小为4.5 m。结合镜质组反射率研究和EASY%Ro法反演,提出济阳拗陷煤系的镜质组反射率值多处于0.6~2.0,属成熟—高成熟阶段,但各次级凹陷生烃率差距较大。综合研究表明,在沾化凹陷的孤岛—孤南地区,东营凹陷临近青城突起地区及惠民凹陷的中—南坡地区将是很有利的煤成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