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95篇
地球科学   5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32.
张明祥  还爱霞 《气象》1994,20(10):31-35
利用江苏盐城和福建雷达回波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实况,对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识别雹云的应用范围,零度层高度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取区分水平高的参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德兴铜矿南山矿区矿石中伴生金的赋存状态及工艺性质的研究表明:矿石中的金主要以自然金、银金矿的形式存在;金矿物的粒度主要分布在0.016~0.128mm之间,其发布形式以包体金、粒间金为主;黄铜矿和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矿石破碎到入造粒度时,有45%以上的金矿物以裸露金的形式产出。矿区中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金在赋存状态及工艺性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4.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依据102种自然致灾因子分布图,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了全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多度、相对强度、被灾指数图,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区域分异,为进行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张永爱  王爱玲 《地下水》1995,17(4):147-148
本文从热力学能量转化原理入手,结合实际,对西窑矿泉水硅的形成方式进行了探索分析,提出了用热力学分析方法进行地下水物质组份成因推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山东历史地震震害特点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山东省自公元前70年以来的地震灾害情况,指出山东震灾的主要特点是强度大、频度低、人员伤亡惨重、建筑物破坏严重、地震造成的地面形变类型多种多样。分析了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因素,叙述了地震灾害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四川省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发展现状的综合评价,结合90年代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分析,指出本世纪末全省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完成目标在对策上应遵循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38.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9.
洞庭湖吞吐调蓄数学模型及调洪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是一个吞吐调节型湖泊,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洪涝灾害十分频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满足洞庭湖减灾防灾综合治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8个不同时相的TM图像计算机解译和面积计算,查明了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建立了湖水面积与水位及湖水体积与水位的相关数学模型,并对其蓄洪调节能力进行评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成果对洞庭湖区防洪减灾及综合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①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③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④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3类沉积盆地,3种盆-山转换,3个发展阶段及3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⑤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3种体制,4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由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⑥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⑦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代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⑧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⑨提出中国和秦岭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