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9篇
地球科学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徐桂明  冯志生等 《地震学刊》2002,22(4):26-31,35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通过对1991-1996年江苏省部分井孔观测资料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发现,在中强地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震中区附近的井孔出现了响应比高值异常。通过空间图像扫描可能看出;在苍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徐州,宿迁地区出现了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集中区;在南黄海地震前一年左右。在镇江,苏州地区出现了高值集中区,之后高值集中区有自西向东迁移即有向震中区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62.
研究认为;虽然此次南黄海6.1级地震距江苏地磁台网较远,但南通台的F21测值在震前仍有历时约22个月的信度较高的异常,同时存在幅相法异常,然而希望据此做出准确的地震三要素的预报难度仍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63.
研究利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分析方法获取的2008~2018年中国大陆各个区域地磁日变化异常显著事件,结果显示:1)部分中强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存在日变化异常现象。2)一般情况下,异常出现在震前7个月以内,绝大多数在6个月内。3)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卸载日原始日变化曲线呈现不同程度的日变化反相位现象,该现象与孕震区附近地震孕育过程中伴生的临时感应电流相关。4)地震震中主要位于异常台站分布边缘的阈值线附近,且很大部分位于阈值线曲率大(表现为内凹或尖状凸起处)的区域或1 d内出现的两个异常区的交界区域。  相似文献   
64.
应用最大似然谱分析技术,获得了上海余山台和崇明台1982年至1999年的地磁三分量之间的短周期谐波振幅比。经初步分析发现,在中强地震前后谐波振幅比的趋势性异常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过程,持续时间为1~3年。同时变化还具有由长周期(深部)向短周期(浅部)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5.
Introduction The degree of earth-resistivity anisotropy was described (MAO, et al, 1995, 1998) as follows: S=|1\nn∑I=1(ρSN\ρEW)I|-1|×103 n=6(1) whereρNS and ρEW are monthly mean values of earth resistivity in the direction of NS and EW, respectively, S is the half-year value. Equation (1) shows that if ρNS=ρEW, then S =0 and the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edium is isotropic; if ρNS≠ρEW, then S≠0 and the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edium is anisotropic. When S increases, the anisotropy of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edium is enhanced. Because the rightside of equation (1) is absolute value and the possibility ofρNS>ρEW and ρNS<ρEW can b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tations,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S cannot reflect the relative changes between ρNS and ρEW. FENG, et al (2000) defined S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66.
基于GM4磁通门磁力仪秒数据,分析研究了2008-2014年天水地磁台的地磁极化值和转换函数变化,结果表明在2013年岷县6.6级地震前天水台地磁极化值和转换函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1)转换函数|A|和|B|在震前均出现了下降-转折-上升的异常变化,在上升至最高点时发生了岷县6.6级地震;(2)较短的周期转折上升变化更明显,幅度也更大,如|A|的20~80 s和|B|的20~110 s;(3)3.20 s、50 s和80 s周期的帕金森矢量方位角在震前出现转向并指向震中的现象;(4)4.5~100 s周期的极化值Yzh在震前3个月出现2次超3倍均方差的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67.
江苏地区数字地热正常动态及震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明  冯志生  唐振芳 《地震》2002,22(4):130-135
地震地热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特色的短临预报新方法,并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江苏省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地热综合观测台, 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并记录到数个地热异常震例。一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地热观测资料具有信息量大、观测精度高、正常动态稳定、异常易于识别、映震灵敏等优点。并对数字地热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和多种方法分析, 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异常识别和异常分析方法, 并通过对典型震例的研究探索地热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赵利飞  尹京苑  冯志生 《地震》2002,22(4):30-34
苏16井一段时间内水位变化曲线出现了较大波动, 正是这段时间内台湾、琉球地区发生了几次较大地震(MS> 7. 0)。文中结合苏16井一年多来的数字观测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反演苏16井周围应力场在大震前的变化情况, 并就苏16井可能的映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9.
李美  卢军  苏小忠  冯志生 《地震学报》2009,31(6):650-659
重标极差分析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 method),是研究分数布朗运动及自然现象的自仿射分形的有力工具之一,对于所有时间序列分析都有着广泛的用途.通过对天水台绝对地磁观测Z分量数据序列R/S分析,计算分段数据序列的Hurst指数H发现,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和汶川MS8.0地震震前2—3个月,H值减小,分维数D增大,相关系数C为负值.这一动态变化表明,地震前数据序列由持久性序列发展为反持久性序列,观测数据的成分发生了改变.这与地壳内部应力变化和岩石破裂实验结果相符.所以,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可以看作是强震前的一种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70.
地震磁扰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电磁信号,有效的分析方法不仅能成功提取显著异常信号,而且能加深对震磁异常机理的理解.本文从地震电磁扰动机理出发,介绍了动电效应和微破裂机制两种最可能的震磁异常产生机理.此外,从方法原理、震例、重要进展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极化法、主成分分析法、分形分析法和梯度定向法四种异常提取能力较强的分析方法在震磁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对各种方法的典型震例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展开了相关评述和应用展望.对地震地磁扰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