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7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690篇
地球科学   308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尽管海洋铪(Hf)同位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它作为示踪陆源风化输入和洋流循环改变的新指标才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了全球大洋Hf同位素现代分布以及新生代演化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现象是Nd-Hf同位素投影图上海水与岩石具有不一致的趋势线。在这些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围绕海洋Hf同位素物源争议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海洋热液系统、大陆差异风化、洋岛陆架沉积物溶解等对海洋Hf的贡献以及Hf,Nd存留时间不一致等对海洋Hf同位素的影响等。弄清Hf的海洋地球化学行为,对深入认识海洋Hf的循环以及古海洋演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东沙西南海域表层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对冷泉活动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记录是冷泉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4个含碳酸盐结核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6种底栖有孔虫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表生属种Discanomalina semiungulata、Cibicides wullerstorfi、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Cibicides lobatulus的碳同位素,相对同水深南海现代表生底栖有孔虫有明显的负偏记录,尤其是表生种D.semiungulata基本都偏负;内生种Lenticulina orbicularis也有部分负偏,而Uvigerina auberiana的碳同位素则明显偏正;几种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波动幅度都明显较大,明显超出了南海最近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碳同位素的变化幅度。其中生活在蠕虫管壁上的活体底栖有孔虫D.semi-ungulata和C.lobatulus的同位素都呈明显的负偏,认为该区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这种负偏和波动幅度大可能是由于冷泉活动造成的。活体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表明该区可能存在有正在活动的冷泉,其中表生种D.semiungulata的大量出现可以作为南海冷泉活动的一个潜在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相似文献   
994.
为保障基坑开挖的顺利安全进行,需要应用基坑监测技术监控开挖过程。该文应用垂直位移测量监测技术对绍兴轻纺城联合市场基坑工程进行监控,观测沉降值较好地反映了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施工期、不同位置的沉降变化情况和土层性质及周围环境。各沉降点的沉降值与周围环境变化十分吻合,由于观测数据的及时准确提供,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在开挖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避免了有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应用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测年法结果,对新疆云雾岭斑状二长花岗岩体中锆石成因和形成时代进行深入研究.阴极发光图像结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体中锆石具较好晶形,并显示出清晰的岩浆锆石韵律环带结构,具典型岩浆型锆石特点.SHRIMP年龄测定显示云雾岭斑状二长花岗岩体形成距今(201.8±3.8) Ma.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环剪仪对超固结黏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涛  洪勇  栾茂田  陈榕 《岩土力学》2009,30(7):2000-2004
利用大型高速环剪仪,对不同超固结比、法向应力和剪切速率下的超固结饱和黏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循环荷载作用前后残余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超固结比对超固结黏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有着明显的影响;(2)在剪切速率相同的条件下,土体达到残余强度时的位移取决于现存的应力状态,而与应力历史无关;(3)剪切速率越大,峰值强度随之增大,达到稳定残余强度时的剪切位移也随之增加,但剪切速率的变化对残余强度值几乎没有影响;(4)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残余强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大降低幅度达12.2 %;当土体剪切面为不规则剪切带时,施加循环荷载后出现残余强度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7.
地物光谱特征的测定和分析对遥感理论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SE590地物光谱仪在野外对腾冲县的不同盖度的小麦、不同条件下同种土壤以及不同覆盖物的光谱进行了测定,并制作了光谱曲线图,对其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内,小麦的盖度越高,其反射率越低.在800~1000nm的范围内,小麦的盖度越高其反射率越高.在368~696nm的范围内,干燥土壤的反射率比潮湿土壤的低,在726~1100nm的范围内,干燥土壤的反射率比潮湿土壤的高.就水面、石棉瓦、水泥地面、板岩镶嵌的公路路面而言,在400—1000nm的范围内,水泥地面和石棉瓦的反射率最高,板岩镶嵌的公路路面次之,水面最低.在波长373~632nm的范围内,水泥地面光谱曲线的坡度比石棉瓦和板岩镶嵌的公路路面都高.  相似文献   
998.
选用细砂、粉砂、粘土和土壤为材料,通过4个系列的静态实验来研究不同岩性的垃圾渗滤液污染场地中pH、NO3-N、NH4-N、有机质及生物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于4种介质的pH而言,细砂>粉砂>粘土>土壤;对于NH4-N、有机质和生物活性而言,均为土壤>粘土>粉砂>细砂;而对于NO3-N而言,实验初期是土壤>粘土>粉砂>细砂,中期是细砂>粉砂>粘土>土壤,末期是土壤>细砂>粉砂>粘土。同时,综合4种介质中各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在模拟垃圾渗滤液的污染场地中pH与有机质有很好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49;有机质与生物活性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40;NH4-N与生物活性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57。  相似文献   
999.
地磁转换函数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场转换函数在强震前会发生变化,这已被广泛公认。利用汶川周围9个“十五”建设的地磁台站分钟值数字记录数据,分析和研究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磁转换函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周边台站地磁转换函数异常的关系是明显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方法是一种物理意义明确、并有一定预报效能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The Bohai Sea is a semi-enclosed inland sea with case-2 waters near the coast. A comprehensive set of optical data was collected during three cruises in June, August, and September 2005 in the Bohai Sea. The vertical profile measurements, such as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water turbidity, downwelling irradiance, and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showed that the Bohai Sea was vertically stratified with a relative clear upper layer superimposed on a turbid lower layer. The upper layer was found to correspond to the euphotic zone and the deep chlorophyll maximum (DCM) occurs at the base of this layer. By tuning a semi-analytical model (24 and 25) for the Bohai Sea, we developed a method to derive water 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epth of DCM from above-surface measurements. Assuming a ‘fake’ bottom in the stratified water, this new method retrieves the ‘fake’ bottom depth, which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DCM depth.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derived and measured values is 33.9% for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at 440 nm, 25.6% for colored detrital matter (detritus plus gelbstoff) absorption at 440 nm, and 24.2% for the DCM depth. This modified method can retrieve water 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 and monitor the depth of DCM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method is also applicable to other stratified 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