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篇
  免费   465篇
  国内免费   678篇
地球科学   307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new inelastic structural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by incorporating the force analogy method (FAM) with the predictive instantaneous optimal control (PIOC) algorithm. While PIOC is very effective in compensating for the time delay for elastic structures, the FAM is highly efficient in performing the inelastic analysis. Unlike conventional inelastic analysis methods of changing stiffness, the FAM analyzes structures by varying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field, and therefore the state transition matrix needs to be computed only once. This greatly simplifies the computation and makes inelastic analysis readily applicable to the PIOC algorithm.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ompensates for the time delay that happens in practical control systems by predicting the inelastic structural response over a period that equals the magnitude of the time delay. A one‐story frame with both strain‐hardening and strain‐softening inelastic characteristics is analyzed using this algorithm.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algorithm is feasibile for any inelastic structures. Whil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deteriorates with the increase in magnitude of the time delay, the PIOC maintains acceptable performance within a wide range of time delay magnitudes. Finally, a computer model of a six‐story moment‐resisting steel frame is analyzed to show that PIOC has good control results for real inelastic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2.
东营凹陷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理想模式可以归纳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两种,其中局部地下水动力单元可以划分为泥岩压榨水离心流,大气水下渗向心流,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和滞流4种类型。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具有旋回性,每个旋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盆地沉降沉积时期的泥岩压榨水离心流阶段和盆地抬升剥蚀时期的大气水下渗向心流阶段。随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水动力场也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东营凹陷地下水动力场在平面上呈对称性:总体上大气水由凹陷边缘向凹陷中心渗入,凹陷内部各洼陷为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区,凹陷边缘南部斜坡带和北部断阶带以及凹陷内部中央断裂带为越流泄水区。纵向上,局部水动力单元强度及演化规律与地层的埋藏深度有关。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水动力单元强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3.
数值预报产品在2002年汛期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周雨华  毛亮  何正阳  姚蓉  居晶琳 《气象》2003,29(11):41-44
为了解数值预报产品在暴雨预报中的作用,总结了欧洲中心、华盛顿、日本及中央气象台天气在线网站德国数值预报模式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产品和降水预报产品在湖南省2002年几次典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在2002年湖南省中短期暴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首次使用HLAFS数值预报产品对黑龙江省暴雨进行分析,结合T63数值预报产品,利用两者提供的物理一08时和20时的实况场和预报场格点资料,对黑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了暴雨发生的物理机制,指出深厚的水汽条件以及水汽的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的存贮和释放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5.
邹谨敞  邵顺妹 《地震研究》1997,20(2):236-243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海原断裂带西段断层泥的粒径分布,5微米至1厘米的粒径段,断层泥具有自相似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的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约1厘米)确定。同时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分重量百分比的分形结构特征,探讨了粒度成分分维值与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论边界层中的大气扩散PDF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大海  朱蓉  李宗恺 《气象学报》1997,55(6):670-680
基于大气扩散K理论,用作为风速脉动均方差和拉氏时间尺度函数的湍流交换系数,得到了直接利用风速脉动几率密度而不用扩散参数的大气扩散PDF模式。分别研究了对流边界层上升气流区与下降区垂直速度的统计特征,求得双正态PDF模式。在给定CBL自身参数如对流特征速度w*,顶高hi和源高度上的平均风速时,该模式计算出的无量纲浓度分布与室内外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7.
螺旋泵可用来输送高粘性液体,该过程中由于液体的温度升高而粘度降低,因而其粘性耗散不能忽略。本文介绍一种上述情况下计算液体粘度、泵的功率和压力降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58.
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及夯扩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  俞季民 《岩土力学》1996,17(2):16-22
设计了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采用读数显微镜直接测读上体质点位移,获得了不同密度的均匀砂土中砂粒的位移,由此确定土体的位移场和密度场。借鉴魏西克(Vesic)球形孔穴膨胀理论和梅耶霍夫(Meyerhof)塑性剪切理论,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对夯扩机理作了探讨,并定性地提出了夯扩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59.
安徽双河含柯石英硬玉石英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郁菁  张泽明 《地球科学》1997,22(3):322-326
在安徽双河含柯石英石玉石英岩中已识别出5类流体懈裹体,其中早期退变质阶段捕获的包裹体是均一温度低、含盐度较高的水溶包裹体,晚期捕获提均一温度较高、含盐底低的水溶流体包裹体,更晚期的是三相富含CO2包裹体及均一温度高的气-液两相富C炮裹体,为限定硬玉石英岩的隆升轨迹提供重要依据,在单相气体包裹体和三相富含C炮裹体中的气相成分为CO2和N2,氮可能来自外部或玉石英岩的原岩。  相似文献   
60.
本文分析了特征点应满足的几种条件,给出了一次范围最小(L1)法,最小二乘法以及粗差探测法进行特征点粗差定位方法,并以模拟实例为例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